【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神奇动植物】种子自带“降落伞”的植物,你见过吗?
种子掉落时自带“降落伞”的植物你见过吗?近段时间以来,在我的家乡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就能看到这一幕,这种植物便是“雨林巨人”望天树。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将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种子掉落时自带“降落伞”的植物你见过吗?近段时间以来,在我的家乡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西双版纳片区就能看到这一幕,这种植物便是“雨林巨人”望天树。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报道了在云南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发现的中国第三种丝蝽科昆虫——中华喜丝蝽(学名:Embiophila sinica Xiong, Chen, Li and Cai, 2025)。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经典分类学期刊《Zookeys》。
我国科学家在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物种——铜壁关角蟾,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
下一步,云南将继续对标国家要求,围绕全绿电供给、“以绿制绿”产业发展模式、能碳管理提升等工作重点,深化15个省级零碳园区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零碳园区,带动全省园区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罗古箐风景名胜区,峡谷清风、溪涧凉意与茂密绿荫交织,神奇壮观
8月15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云南省主场活动在昆明东风广场举办。此次活动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全面展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深入传递绿色发展理念。活动现场同步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展览。
随着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不断增长,云南亚洲象保护工作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缩影。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揭开亚洲象保护工作的“神秘面纱”。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13日发布消息说,云南省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已连续5年实现100%办结率。
我国野象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等地。近年来,云南野象数量稳步增长,从1976年的140多头增加到如今的300多头,保护管理成效显著。
近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一种像猫似狐的罕见动物,经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高级工程师邓晓保鉴定,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
从昔日藏在深山无人识的传统村落,到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座哈尼族村寨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短鼻家族”去哪儿了?在世界大象日即将到来之际,跟随着亚洲象监测员们的镜头一起去寻找一下吧!
说起大象过桥,在可查阅的资料中鲜有记载,但从2021年8月8日那一天,象与桥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咋回事?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正高级工程师沈庆仲有个故事要与大家分享……
鸟吊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系云岭山脉罗坪山主峰,山中植被茂盛,风光秀丽,是众多徒步爱好者的乐园。
一起来观看一段亚洲象的沉浸式吃播吧!
近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内各类生态资源正迎来全年最具“生命力”的时节,属都湖、碧塔海、弥里塘等核心区域美不胜收,共同组成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夏日的独特景致。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普达措景区,凭借凉爽宜人的气候与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避暑纳凉,成为热门的夏季避暑目的地之一。
夏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中普达措区域属都湖畔,湖水清澈见底,湖畔牧草茂盛,原始森林与高山草甸共同构成生态系统,呈现生机勃勃的美景。
木奶果可是藏在雨林“绝技”中的夏季限定美食哦。
7月22日,云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7月24日,“美丽云南建设”2025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专场在昆明召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四州市展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获选名单,其中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申报的“三个首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案例榜上有名。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支撑,打好“组合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多措并举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云南建成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近日,夜幕降临时,在云南省保山市的山林里、田野边,青蛙鸣叫,响起的“呱呱”声给夜晚增添一份色彩。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千年智慧的结晶。千年来,哈尼人构建起“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体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出了一大批大花石蝴蝶幼苗,并于近日移栽到该物种的原生境——云南蒙自。大花石蝴蝶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小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境内海拔约2100米的山地石灰岩上。
中国和缅甸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近期在云南怒江水系与缅甸伊洛瓦底江水系发现魾属鱼类两个新物种——原魾和长丝魾。
近日,摄影师在云南玉溪抚仙湖东岸的海镜村附近水域,拍摄到“青鱼阵”奇观。视频中,大量的青鱼集结在一起,在头鱼的带领下整齐游动,时而排成一字长阵,时而绕成巨型圆圈,神奇而壮观。
近日,摄影爱好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画眉喂食幼崽的画面。
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数千只白鹭和牛背鹭在这里安家筑巢,有的产卵、孵化,有的已经破壳,甚至出窝学习飞行。
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太保山森林公园,摄影师蹲守数小时,用延时摄影记录到蝉蜕壳的全过程。
紫色月季是蔷薇科植物,一年四季皆能见花。近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的摄影爱好者用延时摄影记录了紫色月季的绝美绽放。
近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和西南大学监测团队,在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斑鸠井河段开展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时,发现娃娃鱼“家族”群体。
芒种节气以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广袤的田野上,“铁牛”轰鸣,白鹭嬉戏,忙碌的农机、插秧的农人与成群觅食的白鹭,给夏种时节的田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万亩荷花迎来盛花期。碧绿的荷叶高低错落,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挨挨挤挤地铺满整个荷塘,一朵朵粉嫩的荷花在荷叶间亭亭玉立。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郊野公园内的绣球花进入盛花期,绣球花竞相绽放,为夏日增添了一抹清新浪漫。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或驻足赏花、或拍照留念,尽享自然之美。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的王莲进入最佳观赏期,圆盘状的叶片宽大舒展,直径可达2米以上,不仅极具观赏性,更能轻松承重40公斤左右,吸引了不少萌娃前来体验一叶当舟的乐趣。
仲夏时节,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的桫椤林迎来孢子成熟期。微风轻拂,无数孢子从叶片背面的囊群中飘散而出,延续着这一古老物种的生命传奇。
你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在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的彩云之南,有一个邂逅“萤火海”的绝佳之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夏季是园中观赏萤火虫的最佳时期,入夜后的雨林深处,万千流萤自在飞舞,宛若璀璨星河,如梦如幻。
2024年以来,丽江市锚定“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定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通过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夯实绿美底色,全力推进美丽丽江建设。
“雨林工程师”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亚洲象的美誉,但你知道吗?它们还有一个身份,那便是“环保小卫士”。在森林中,河道旁,甚至是途经的道路上,它们也许都在履行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职责,维护着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环境哦!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4年云南全省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6247件,其中妥善审理全国首例“大象表演”引发的野生动物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倡导的“适度人象互动亦是和谐”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全省将按照“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聚焦打好“三场硬仗”和抓实“8件事”,深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建设。
活动聚焦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的典型湖泊滇池,以“湖泊有保护、家庭有参与、社会有认同”为目标,面向亲子家庭开展了一场融合教育性、实践性与传播性的生态骑行行动,致力于将绿色理念真正“种”进市民日常生活中。
近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开展野生植物调查时,在原始密林中发现正在绽放的百合。
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太保山森林公园,摄影爱好者拍摄到多只猫头鹰在森林里嬉戏画面,它们圆溜溜的大眼睛不时地眨动,十分可爱。
近日,在芒坝村,摄影爱好者先后拍摄到黄嘴角鸮、斑头鸺鹠、凤头鹰雕、蛇雕的画面,由于它们的体色和周围环境较为接近,像是“伪装大师”,更利于捕食和自我保护。
近年来,云南省围绕“强化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态保护治理,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促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增强流域补偿操作性,保障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按计划顺利推进。
近日,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素材时发现,一只雌性绿孔雀带领三只雏鸟在林间觅食,这是该保护区今年首次监测到绿孔雀携幼雏活动。
《2025年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要点》由省总河长令第11号印发实施,其中明确6个方面、38项重点工作,将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
多名参会嘉宾表示,中国为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良好范例,各方应共享经验成果,携手推动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事业。
法国企业家潘伯良敏锐捕捉到云南紫胶产业商机,期待将云南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红利,携手开拓全球市场,同时助力云南乡村振兴。
生活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的野象们,在“逛吃逛吃”的生活方式中,留下了一段段如同旅行一般的足迹。它们是如何选择“旅行”路线的?在这些“旅程”的背后又藏着哪些生态密码?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一同去探寻答案吧!
5月22日,昆明市开展了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近日,记者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获悉,在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巴美村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首次记录到了“雪山之王”雪豹与“雪山精灵”滇金丝猴同域分布的影像.
近年来,云南省各州(市)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一滴水、一条鱼、一朵花、一只鸟,苍山洱海之间它们周而复始,与大理相遇,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和谐相处。让我们从洱海的生灵视角中,探寻深藏于心底的乡愁与记忆。
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800多名嘉宾齐聚昆明,共同探讨农业生物多样性在促进人类和地球繁荣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印发《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全力推动2025年“生态惠企”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持续用政策惠企、服务助企、审批利企。
近年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动省级有关部门,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全力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介绍,2024年,全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3.6%,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1%,分别较“十三五”末期提升了10.6%、下降了2%。重点高原湖泊水质总体稳中向好。对于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4项涉水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春日时分,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春意正浓。湖光潋滟,水天一色,岸边柳枝轻拂,水杉吐露新绿,万物焕发生机,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摄影师拍摄到赤嘴潜鸭水中游画面。赤嘴潜鸭头部色彩鲜明,呈现出醒目的红橙色调,十分好看。
野生亚洲象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放松休憩,意味着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干扰因素少。这不仅反映出栖息地的优质,更说明人类与象群正逐渐形成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2024年,昆明市经济运行量质齐升,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加快建设,“绿美春城”持续发展,持续办好民生实事,不断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聚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加强河湖森林管理保护,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