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您简要介绍大理州2023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近年来,大理州举全州之力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方面全州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另一方面全州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第三方面,全州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问:大理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苍山和洱海是大理州的名片,在您看来,生态环境在支撑大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对大理而言,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大理的旅游业发展高度依赖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自然风光、纯净的江河湖海、舒适的周边环境。
从历史角度看,发展美丽经济是探索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理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知名的品牌。过去《五朵金花》《天龙八部》的播出,让大理旅游知名度大大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大理是云南山川风貌的美丽缩影之地,优美生态环境的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一流、得天独厚的壮美生态景观和富足绿色资源。苍山和洱海是我们大理州的名片,波光潋滟的美丽洱海,被誉为“高原明珠”,为大理平添了几许浪漫情怀;云遮雾绕、神韵无限的苍山四季云霞织锦。大理十九峰绵延,十八溪清冽,共同渲染出自然万物进化演替的生态脉络,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从现实角度看,发展美丽经济是必由之路。随着《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国内外观众进一步多角度认识了大理,爱上了大理,一时之间“有风的地方”火爆全网,优良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景观,宜人的居住气候,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人们把大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根本原因,大理把保护优美生态环境的“共识”干成了“标识”。近年来,大理州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深入实施苍洱一体化保护治理系列三年提升行动,全力保护洱海,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海菜花环湖开放,构成一幅大理独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从未来角度看,发展美丽经济是希望之路。大理将牢记绿水青山“金不换”,擦亮美丽大理的“金招牌”,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捧牢生态资源“金饭碗”,重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好生态才能带来好“钱”景。我们将用心用力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唱响“环保声音”,彰显“环保担当”,贡献“环保力量”,把美美与共的“愿景”干成“实景”,通过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让大理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为大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态底色。
问:近年来,大理州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洱海的保护治理?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大理州认真贯彻云南省委、省政府“三治一改善”的治湖工作部署,全州上下加压奋进、尽锐出战,广大干部同向同行,统筹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齐心协力把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推向纵深。
一是坚持全民治湖。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洱海省级湖长,省政府专门成立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从2017年起省级每年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大理洱海保护治理。州委、州政府坚持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和典型引路法,组建一线指挥部,派驻一线工作队,主要领导每月调度推动一次重点难点工作;组建成立了洱海保护与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构建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科学治湖。建成洱海科研基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刘永定等权威专家组成的洱海保护治理专家库,专家工作站挂牌运行,建成了覆盖洱海流域“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院士专家团队的科技支撑作用,科学指导洱海保护精准治理工作,探索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相关成果作为农业农村部“五大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
三是坚持系统治湖。相继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和“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推动洱海保护不断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和“生态之治”转变。大理州在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466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持续推进城镇截污体系提质增效和农村污水治理“建档立卡”,截污治污效能发挥日益充分,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8.61%,西洱河四级坝国控断面水质实现脱劣;实施洱海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洱海流域共计流转土地15.65万亩,实现绿色生态种植2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0.74万亩;成立“洱海有机循环工程中心”,大力推广“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4万吨;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余亩、各类库塘307座;实施洱海湖体内“草藻鱼泥”生态系统修复,持续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和生态调控;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洱海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报告通过省级审核,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四是坚持依法治湖。完成第五次洱海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科学划定了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把洱海流域划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护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配套出台规范流域农村个人建房等管理办法,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洱海保护法规体系。实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严厉打击流域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通过不懈努力,洱海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水平,2023年湖体透明度均值2.12米,保持近年较高水平,没有发生规模化藻华,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为100%。保护治理成效连续两次入选全国“督察整改看成效”优秀案例,成功举办三届“洱海论坛”,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生态之治”的转变。
问:为全面贯彻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大理州有哪些重要举措?特别是在洱海保护治理方面将采取什么新的举措和行动?
大理州举全州之力,全力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始终坚持空间规划引领、强力推进城乡“两污”治理、纵深推进绿美大理建设、创新转化生态产品价值、扎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生活方式转变、牢牢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成色十件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大理实践,让蓝天白云、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和谐景象成为大理生活的标配,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当好全省标杆,走在全国前列。
这之中,洱海保护治理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下一步我们将以造福子孙万代的决心,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三治一改善”治湖部署,聚焦生态环境部“六个突破目标”,全力推进“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把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入湖河流和沟渠治理、削减上游污染负荷、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科学用水节水补水、蓝藻水华防控等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推动洱海水质持续向好、稳定向好。全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在污水治理上下功夫。我们盯住城乡村污水,集中力量推进实施洱海流域截污治污提升改造系列工程项目建设,加快雨污分流改造,补齐截污治污短板,提升管网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污水处理收费、中水资源化利用等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小三格”、“大三格”建设相关要求,全面强化农村污水收治、排查、整改的力度,确保应收尽收;死死盯住入湖河流、沟渠,抓实水质监测分析研判,对症严实整治,全力推动“清水入湖、尾水回用”各项措施落细、落实。
二是着力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下功夫。持续开展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及农业绿色发展科研攻关,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进大理市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试点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调查监测、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土地流转管理水平,用活土地资源要素,加快培育和引进现代化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洱海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
三是着力在垃圾治理上下功夫。从宣传无废理念、健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健全完善洱海流域生活垃圾运营管理和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通过开展“无废工厂”“无废乡村”“无废机关、小区、校园、商场”“无废景区”等10类“无废细胞”创建行动,强化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协作,稳步推进国家级“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四是着力在改善洱海水生态上下功夫。健全完善洱海水环境和水生态监测体系,摸清洱海水生态资源底数,加快推进洱海湖滨带鱼塘清退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科学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和生态调控、水生植被恢复种植、洱海流域水资源调度等工作,促进湖体内“草藻鱼泥”实现生态平衡;抓实苍山洱海、流域内外一体化保护,扎实做好流域湿地提质增效各项工作,健全完善管理使用好洱海保护治理基金,不断提升全流域生态系统治理现代化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