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11/23 14:24:56
来源:新华网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字体:

  问: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在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74.05%、全省第一,动植物种类分别占全国的1/4和1/6,拥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是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全国首批云南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一直以来,西双版纳州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最靓丽的名片,将“生态立州”摆在优先突出位置,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使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走在前列。2021年西双版纳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生动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与经验。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西双版纳州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科研与项目合作成果突出

  西双版纳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项目,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终期评估,获得“高度满意”评价;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植物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傣医药资源社区传承与发展、2种云南特色植物中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西双版纳芳香植物驱蚊活性研究、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和西双版纳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评估和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并挖掘了其潜能和可持续利用。

  中老跨境联合保护成效显著

  西双版纳州与老挝共同实施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项目” 取得众多实质性成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跨境联合巡护、边民交流、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协调会、交流年会、联合宣传、跨境联合保护区域珍稀物种调查、跨境亚洲象监测等多元工作机制,中老边境一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边民保护意识有所提升,“物种齐保护、生态共享” 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西双版纳州厚植“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传统生态理念,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承办西双版纳州主办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作”边会,向世界讲述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故事。

  问: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聚焦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短板,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推进三大保卫战,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西双版纳州聚焦“降三高(污染天数、PM2.5、O3)、提三力(人力、物力、财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实践探索出的“强措施、控内源,腾库容、削峰值,减天数、惠民生”大气污染防治西双版纳经验行之有效,全州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向好;聚焦“护饮水、保好水、治污水”,打好碧水保卫战,13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37个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保持全省第一;聚焦“无废城市”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探索“象往版纳·纳里无废”旅游新模式,以旅游行业“无废景区”为抓手,不断推动旅游产业“无废”转型升级;聚焦“明职责、建机制、强治理”,打好宁静保卫战,依法划定各部门职责,健全完善联动机制,科学划定声功能区,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2022年、2023年省对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保持“优秀”等次,排名全省第8位及第4位,实现争先进位。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西双版纳州深入实施雨林保护、雨林修复、雨林回归、林城融合、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和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河(湖)长制、林长制实现从“长制”到“长效”转变,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全省第一;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政府主抓、乡镇主推、群众主体、财政补助、优化成本、加强管控”的原则,在学习牟定模式、马关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如勐海县南达村总结出“123”工作经验,户均治理费用降至4170元,勐腊县推行的多点收集,分散处理,按户施策,建设“小三格”“大三格”,尾水用于农田和林地灌溉或就地资源化利用的“勐捧试点模式”,为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西双版纳州进一步优化环评审批程序,建立健全集体审查工作制度,采取“减法”措施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到法定时限的40%,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实现了全程网办;对重点产业项目关口前移、提前介入、精准服务,主动对接各县市人民政府、产业园区、发改、工信、水利、交通等部门,做好项目前期指导,对建设项目实行“三本台账”全过程、全链条精准管理,为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助推项目尽早依法落地建设;举办“环保讲堂”公益培训,打好“预防针”,对环境违法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不再将水土保持、行业预审等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环评也不再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前置;允许建设单位可以开展地质勘探、平整场地、拆除旧有建筑物、临时建筑、施工用临时道路等前期工程,要求在永久性工程正式破土开槽、开始施工前必须取得环评审批手续;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政策法规底线的前提下,不再让环评审批成为建设项目落地的“肠梗阻”。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西双版纳州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围绕“三大经济”,西双版纳州统筹发展文旅康养、橡胶、普洱茶、口岸经济、生物医药(傣医药)、热带水果(坚果)、数字经济“七大产业”,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620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76.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天然橡胶制品业和茶叶税收分别占全省38.6%、76.5%,12座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加快推进,“七大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600亿元,让广大群众从“美丽产业”中获得“美丽经济”的真金白银,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构建了“不负青山不负人”的良性格局。

  问:西双版纳州在“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方面的主要举措是什么?下一步工作有哪些?

  自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西双版纳州始终把“无废城市”建设当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以及宣传培育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理念的重要抓手,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以“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蓄力打造“无废”旅游产业集群,“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完成建设指标27项,指标完成率达5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3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36%,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率达100%。

  探索“象往版纳—纳里无废”旅游新模式

  西双版纳州以旅游行业“无废景区”建设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绿色“无废”转型升级,将“无废景区”建设与4A级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相结合,全面发展绿色旅游。“象往版纳—纳里无废”成为“无废城市”建设名片,通过打造“无废”机场—酒店—景区—商场—餐饮的“无废城市”旅游链条,提升了游客对“无废城市”建设的体验感受和知晓度、参与度。

  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

  西双版纳州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循环经济模式,淘汰低端低效落后产能,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尾矿、污泥、粉煤灰和炉渣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云南勐海产业园区基本实现100%清洁能源替代和“零”固废产排,开创了版纳州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聚焦技术创新,打造“无废农业”

  西双版纳州通过大力推广宣传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机械深耕、深松翻压还田技术,不断引导和宣传科学施肥和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等,大幅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和产品质量控制,全州绿色、有机茶园面积占比突破6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一步,西双版纳州将继续抓细抓实抓深“无废城市”建设,对标对表国家标准,高质量加快推进各项任务建设,以助“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完美收官。首先是加强各成员单位上下联动,继续加强日常调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听取主要指标单位的创建进展情况。其次是积极探索“无废细胞”创建措施,重点打造一批“无废景区”“无废酒店”“无废学校”“无废加油站”“无废机关”等“无废细胞”,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育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社会生活单位。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无废城市”主题展览、讲座和社区活动,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际案例,向市民展示“无废城市”的理念和成果。最后是积极争取“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无废城市”建设资金,集中支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在固体废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和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无废城市”建设中。(完)

【纠错】 【责任编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