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雨季以来,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的森林便进入了“野蛮生长”阶段。茂密的森林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亚洲象隐藏在其中。雨季来临后,为啥野生亚洲象常出没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野象谷鲜少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究竟去哪儿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正高级工程师沈庆仲揭开了谜底……
野生亚洲象群在雨中玩耍(6月26日摄)。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大象钟爱的季节
大象如同与它们世代相伴的傣家人一般热爱着水,热爱着雨季。傣家人期待着雨季带来丰收,而大象则等待着雨季浇灌森林,带来美味的食物。“现在这个季节大象喜欢的禾本科植物、桑科植物,包括藤本植物,到处都在发,遍地都是嫩草,到处都有好吃的。”说起大象对雨季的喜爱,沈庆仲认为这可能是它们开心的季节。对于“吃货”大象而言,这个季节森林中有着充足的美食以及丰富的水源,足以将它们留在其中。
我国首次放归自然的收容救助野象“阿宝”在野外活动(2024年11月17日摄)。新华网发(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 供图)
相比之下,旱季就会为这些大家伙带来一些困扰。旱季森林中的食物会减少,虽然也有可以吃的,但它们也会追求更美味的食物。它们会凭借超强的记忆力,精准定位曾经吃到过美食的地点,在食物匮乏的时候,再次来到这里觅食。“它们如果在某个地方吃到了好吃的食物,到了第二年旱季的时候它们又会来到这里,而且时间比较稳定。”沈庆仲说。
正在觅食的野生亚洲象群(7月7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原来,雨季的它们在这里
野生亚洲象有特定的活动空间,但它们并没有领地的概念,也就是说某个区域可能会有一个野象家族长期在此活动,但其他家族也会来,并且它们能够交融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便是西双版纳野象谷。在旱季时,可能有上百头野生亚洲象在该区域内活动,究其原因,就要说到动物的生态三角。
野生亚洲象群在雨中活动(7月1日摄)。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沈庆仲介绍,所谓的生态三角,即有食物、有水源、有安全隐蔽的栖息地,特别是带着幼象的象群,它们希望能为小象找到安静、安全的休息场所,哪里能够满足这些条件,哪里就是它们的“家”。旱季时的野象谷就满足了这些条件,加上正值野象发情的季节,人们很容易在这里“偶遇”它们。但到了雨季,森林中许多地方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象群便会分散开来,到自己熟悉、喜爱的区域活动。正因如此,雨季来临后它们更多地会在茂密的森林中活动。
野象在水塘中玩耍(资料图)。新华网发(柴静 摄)
“象”往的地方
有吃、有喝、有好睡觉的地方便是“象”往的地方,随着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它们依然遵循着这样的生活习性,寻找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野象群正在玩耍(7月7日摄)。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沈庆仲介绍,2000年至2010年,野生亚洲象的活动情况在逐渐发生变化——2000年以前,它们基本在保护区内活动,很少走出来,即使走出来,也是在凌晨时分,所以人们很少能见到野象。2010年以后,野生亚洲象数量持续增加,为了寻找更可口的食物,它们的活动空间开始与人类的生活空间发生重叠。
野象在水塘中玩耍(资料图)。新华网发(柴静 摄)
随着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它们开始走到更远的地方,例如普文、景讷乡,甚至走到了普洱。沈庆仲回忆,最开始它们会在西双版纳、普洱两地之间来回活动,但近几年来又发生了变化,有50头左右的象基本长期定居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因为那边的林子也很安全,还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所以它们就住下来了。”沈庆仲说。
生活在江城县的野生亚洲象群。新华网发(徐华陵 摄)
从食物源基地建设到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一系列保护举措也遵循着亚洲象选择“家园”的规律,让它们更多地留在保护区中,在保护它们的同时也促进人象和谐。(完)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执行:柴静 徐华陵
指导单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支持单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