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云南青年说·世界气象日特辑】天气“把脉人”:春江水暖ta先知

2022年03月23日 08:49:39 | 来源:新华网

  2月28日,在昆明国家基准气候站拍摄到的风向风速传感器。(新华网 刘东 摄)

  新华网昆明3月23日电(丁凝 刘东)无论是古谚语中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是古人“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蕴含着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思,体现出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紧密关联。现如今,如何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依旧是人们不懈的追求。

  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公众拿到的天气预报只有寥寥数语,背后又凝聚了多少气象工作者的坚守和努力?世界气象日,新华网带你走进云南省气象局,为你一一揭秘。

  3月3日,云南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杨素雨(右二)组织早间天气会商。(新华网 刘东 摄)

  收集数据:天罗地网,夜以继日

  杨素雨是云南省气象局的首席预报员,从事气象预报工作16年,她笑称这份工作为,“跟天斗,其乐无穷。今天预测到的天气明天立马就能得到印证,奥妙无穷。”她同时也表示,“当然,这不是掐指一算,背后流程复杂,每个环节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得到一个个结论。”

  3月3日拍摄的杨素雨书柜里的书籍。(新华网 刘东 摄)

  大自然变幻莫测,想要用科学手段计算出天气变化,充满挑战。一名拥有出色预报能力的预报员,不仅要掌握地理、气象、物理、统计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掌握一至两门编程语言,更需要累积丰富的实战经验。

  2月28日19:15,昆明国家基准气候站,气象工作者放飞气象探空气球。(新华网 刘东 摄)

  杨素雨介绍,天气预报其实是通过大量搜集气象要素数据,将数据代入各种方程中求解,并利用高性能计算机算出结果。气象原始数据来自“天罗地网”的气象观测,气象观测主要有地面观测、高空观测、空间观测。地面观测主要通过百叶箱、雨量筒等仪器针对风场、降水等近地面气象要素进行收集,高空观测主要通过探空气球、雷达、飞机等进行观测,空间观测则观测的是宇宙空间的变化。

  2月28日,昆明国家基准气候站,每分钟更新一次的高空探测实时气象数据。(新华网 刘东 摄)

  这些数据逐时滚动传输到气象局大数据中心,电子填图到天气图上,再叠加地图、地形后,传输到各个岗位的预报员手上,便于预报员后续分析。临近预报、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每个岗位专人值守,365天24小时都有人在岗。

  3月3日,云南省气象局大数据中心,气象工作者电子填图气象数据。(新华网 刘东 摄)

  气象预报员每天要分析大量的天气图和观测资料,不同岗位得到的预报结论,将在每天早间会商时提出,最后由首席预报员进行把关定论,得出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

  3月4日,云南省气象影视中心在进行天气播报录制(新华网 丁凝 摄)

  气象服务中心收到天气预报结论后,对公众进行发布,气象决策部门则会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重大天气过程或重要活动气象服务材料。

  2月28日,在昆明国家基准气候站拍摄到的气象雷达。(新华网 刘东 摄)

  准确预报:不懈努力,降低误差

  “为啥天气预报有时会不准?”这是直击很多气象工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拷问”。杨素雨介绍说,这来自于几方面的误差。

  一个是观测误差,包括观测仪器的误差和观测点上距离的偏差。“由于观测点间间隔距离不同,预报员要在数据上做很多插值计算,有些并不能完全准确代表某一地的天气情况。”

  2月28日,在昆明国家基准气候站拍摄到的数字式电子探空仪。(新华网 刘东 摄)

  一个是气象方程的误差。大气运动不像钟摆一样那么有规律,它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大气运动方程组并不能完美描述这个复杂的过程。另外,在求解大气运动方程组时,需要将方程组进行各种简化,简化又带来一定误差。

  在气象预报员拿到数据后,会靠经验进行订正,订正也存在主观性的偏差。

  3月3日,杨素雨在查阅资料。(新华网 刘东 摄)

  围绕预报准确率的提高,需要几代人不断地努力。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大气认识的深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逐步在上升。十年间,针对云南省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杨素雨一直跟随前辈学习如何将天气预报做好。“我们分析了近50年来的气象历史资料,并需要分季节、分时段、分区域去建立预报方程,科研工作十分细碎,有时需要不停地调整、打破、重建方案。”经过多年攻关,云南省的晴雨预报评分有了5%以上的提高,但是对于强降水和不同时空分布下的降水预测,杨素雨则表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月3日拍摄的云南省气象局机房。(新华网 刘东 摄)

  以防为主:早预警,早行动

  在杨素雨看来,气象工作在更多时候意味着一份责任。

  30分钟看一次卫星云图,6分钟看一次雷达图,气象数据更新一次,几百张天气图又要重新分析一遍……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当时正值汛期,为防止降雨导致堰塞湖崩塌,杨素雨和同事三天三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预报需要精准到降雨的时段、量级,细化到5毫米或是10毫米。后来,预报为中雨量级降水,通过缓缓疏通堰塞湖,没有造成二次灾害。精准预报为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3月3日,杨素雨正在分析天气图。(新华网 刘东 摄)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杨素雨认为,在面对重大灾害性、突发性天气时,气象部门会把“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高灾害性预报预警准确率,提前联合多部门提升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早准备早动员早部署,未雨绸缪抓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提供精准预报服务。

  天气预报员这份工作,乐趣与挑战并存。杨素雨说:“我们做不到100%的准确,但是都会付出100%的努力,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完)


  出品:韩海阔

  监制:李霞

  统筹:刘馨蔚

  编导:刘东

  摄影:刘东

  特效:陈寒青

  剪辑:丁凝

  文字:丁凝

  海报:游娟

  鸣谢:云南省气象局

 

  往期回顾:

  【新春走基层】云南青年说|国门司机胡坚“C位出道”

  【云南青年说】乌蒙山深处有个重工业版的“林妹妹”

  【云南青年说|国际民航日特别策划】“00后”女飞行员成长进行时

  【云南青年说】我教学生修飞机

  【云南青年说·世界清洁地球日特别策划】暗夜里的守星人

  【云南青年说】|“追象”的青年

  【庆祝建党百年特别策划】云南青年说|“后浪”们的初心

  (COP15特别策划)【云南青年说】探秘显微镜下的“迷你植物王国”

  【云南青年说】地上“星星”的守护者

  【云南青年说·植树节特别策划】徐双福:甘当夜行人 守护城市绿

  【云南青年说·春节特别策划】陈峰桦:滇味团圆饭 “味”美情更长

  【云南青年说·中国人民警察节特别策划】朱国庆:守村护民 平安有我

  【云南青年说】“90后”傣家女孩艾叶:造纸是一门细水长流的手艺

【纠错】 [责任编辑: 范芳钰]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1348131052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