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的试验田中,冬作试种的马铃薯新品种“云薯116”喜获丰收。经现场测产,该品种展现出优异的抗逆性和丰产性,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科技特派队指导种植技术(资料图)。
洛本卓乡地处怒江峡谷高海拔地区,传统农业受限于气候寒冷、耕地零散等因素,冬季土地闲置率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为激活冬闲田资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依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科技特派队”项目,聚焦当地气候特点,针对性引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云薯116”,该品种具有耐低温、抗晚疫病、早熟高产等特性,适合在怒江高海拔地区冬作种植。
农户正在进行播种(资料图)。
种植管理过程中,科技特派队采取“专家包片+农户参与”模式,全程提供技术保障。从选址、播种到田间管理,科技特派队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农户科学的种植方法,确保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能得到精准实施。此外,科技特派队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的科技素养和种植水平。测产数据表明,“云薯116”在洛本卓乡山地种植区亩产达3480公斤,较本地其他种植商品薯增产25%,商品薯率超过85%,且薯型规整、口感绵软,市场前景广阔。首批试种农户吴大子表示:“往年冬天地闲着,现在种上‘科技薯’,4个月就丰收,每亩多赚4000多元。”
“云薯116”商品薯(资料图)。
为了确保“云薯116”能够在当地推广种植取得成效,科技特派队不仅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农户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科技特派队与泸水市农业农村局、洛本卓乡政府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特派队负责人、副研究员杨建东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洛本卓乡‘云薯116’示范种植面积,通过高效利用冬季闲置土地,增加山区群众收入。”
此次“云薯116”的成功试种,不仅有效利用冬季闲置土地资源,提升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在的经济收益,还增强了农户对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当地农业发展新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