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通市盐津县普洱镇的24.6万亩竹林里,褐色的筇竹笋尖刚刚顶破地衣,昭示着一年一度的春笋采收季正式到来。
筇竹笋尖刚刚顶破地衣(2025年4月7日摄)。
在海拔1200米的山腰处,64岁的李绵友正带着工人们搭建临时营地,为即将开始的采笋工作做好准备。李绵友有着11年的收笋经验,他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竹林说:“今年倒春寒,笋子比往年晚冒头一周,不过看这天气,再过两三天就能大规模采收了。”
依山而建的营地里,60多顶黑色、白色、蓝白相间的帐篷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帐篷内外,采笋工人们有的在架设简易炉灶,有的在整理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还有的用竹竿和木板搭起简易桌椅。这些就地取材的生活设施,处处透着山里人的朴实与智慧。
简易的帐篷内环境(2025年4月7日摄)。
随着日头升高,营地逐渐热闹起来。100多名工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既有跟着李绵友十多年的“老把式”,也有第一次进山的新手。“大家注意,今年还是老规矩。”李绵友召集工人们开会,“直径小于两指宽的不能采,要留给明年。和县里食品厂签了协议,保底价每斤4元。”采笋能手张大姐盘算着:“按往年经验,一天能采200斤左右,这一个月下来收入就很可观。”
普洱镇黄坪村党总支书记张从算了一笔账:“我们村9800亩竹林,每亩产鲜笋约300斤,仅春笋就能为全村增收1000余万元。”
据了解,盐津县笋用竹面积已从2019年的48万亩增至102万亩,亩产从200斤提升到300斤。2024年,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以前笋子卖不上价,现在县里建了加工厂,销路不愁。”李大姐边整理工具边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盐津县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清水笋、即食笋等产品。在中和竹产业园区,新投产的生产线正将鲜笋加工成各类食品,远销川渝、江浙等地,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盐津县竹产业正迎来新发展机遇。未来,盐津县将通过发展竹林生态旅游、打造特色体验项目等方式,让这片竹海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陆志秋、黄春燕、付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