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去年以来,昆明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持续践行社会治理“1566”工作思路,以“当好社会治理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为抓手,把社会治理作为一项基础工程、细胞工程,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势之中谋划和推进,在不断创新实践中绘就美丽春城和谐发展的新画卷。
延伸治理“触角” 让“民声”定“民生”
“这是我参加的第三次修缮议事协商会了,每个阶段完工时,社区都邀请我们到场查看工程效果,解答我们关心的设计修缮等问题。”五华区护国街道祥云街社区端仁巷业主沈星云表示,社区通过设置“问题墙”“回音壁”、建立业主微信群等方式,广泛征集和回应群众诉求,最终以“民生小实事”方式,整合财政资金1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90万元,发动3家社会组织深度参与,在保留大部分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实施端仁巷14号至17号提升改造工程,推动老街区旧貌换新颜。
“民生小实事”项目以解决群众身边和家门口的“小事”为切入点,动员群众“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使“要办什么事,群众说了算;办得怎么样,群众来评价”成为各方共识。仅2022年,全市118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200余万元,其中整合财政资金占58%、社会资金占34.4%、群众众筹资金占7.6%。今年,全市推动实施300余个“民生小实事”项目,项目数量和资金投入均大幅提升,其中近50%的项目资金来自社会力量支持和居民群众自筹,凸显辖区单位、社会组织、新兴群体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不断提高,全市群众自治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晋宁区探索划定店外“一米线”。资料图
针对“商铺无序外摆”的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在充分听取商户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晋宁区探索划定店外“一米线”,安宁市探索实施“潮汐式”餐饮外摆……这样的柔性治理方式为临街商户既开“绿灯”又设“路标”,从源头上化解城管与商户之间潜在的矛盾,也进一步优化当地营商环境,获得大量群众点赞和媒体关注。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中的基础。为民排忧解难才能理顺社情民意,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才能让社会安定有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昆明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开展“昆明发展我参与”等系列主题活动,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治理中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服务民生。
拓展治理“视角” 让“势能”转“动能”
“自从官渡区的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村庄更美了,生活也方便了许多。”磨憨镇大龙哈村小组村民高兴地介绍,随着全村琉璃瓦屋顶改造、环村路沥青路面硬化、村内绿化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建成,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磨憨镇大龙哈村小组改造建设工地。昆明新闻资料图
2022年5月,随着昆明市正式托管磨憨镇,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同年8月,昆明市承接磨憨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一年多来,昆明市创新推行“五区一市”帮带共建机制,围绕磨憨基层所需、民心所盼的现实问题,在保障投入的同时,发动村民、链接资源、携手共建,高标准、高起点推动磨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如今,磨憨镇6个“精品示范村”建设正加速驶入幸福快车道,村民们切身感受着帮带共建的价值,幸福村庄形成村民共建共治、建设成果村民共享的良好局面。
晋宁小渔村。资料图
摸鱼咖啡社、渔市风情街、渔猎文化体验区……坐落在滇池南岸的晋宁区上蒜镇的小渔村,现在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很难想象,这个村庄也曾饱受“脏乱旧”的困扰。自昆明市启动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工作以来,市级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按照“一村一策”思路,转变工作理念,将村民变为滇池保护治理与村庄发展的支持者和主力军,开展临建违建拆除、荒滩河床腾退、低端大棚退出、服务设施改造、村民就业创业等工作,推动滇池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如今,以小渔村为代表的一批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正以“乡村+文旅”理念趁势转型,实现“生态美、环境优、产业兴、村民富”的美丽蝶变,成为昆明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实践基地。
社会治理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昆明市持续拓宽工作思路和内容,把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全市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营商环境改善等中心工作,不断畅通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通道,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谋昆明发展、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让越来越多的治理成效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
吹响治理“号角” 让“盆景”变“风景”
五华区《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安宁市《“五治融合”构建大型国企老旧家属区多元共治特色社会治理新格局》、富民县《以流动便民服务为基层治理着色升温》……在9月4日公布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3)”名单中,昆明市有9个创新案例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参选城市第二。自2020年以来,昆明已有19个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登上全国榜单,入选数量一直在全省保持领先,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2年以来,昆明市积极创新、勇于实践,社会治理百花齐放、亮点频现,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典型引路更加有力。全市100个“基层治理百佳小区”引领构建小区治理新格局,108个社区(村)综合性服务设施亲民化改造项目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450余个“民生小实事”项目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大”问题,1600余个“我家昆明·美丽家园”项目让群众出门见景、推窗见绿;晋宁区二街镇鲁黑村、嵩明县小街镇积德村上榜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市委社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云南省的省会,昆明对内是“标杆”“龙头”,对外是“边疆”“窗口”,抓好社会治理既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昆明高质量发展所需所求。下一步,昆明市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殷殷嘱托,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省会担当、贡献“昆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