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9日,2025年全国数字极地大会在云南腾冲召开,来自全国178家单位的6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大会围绕极地观测技术与平台、极地观测探测方法、极地环境变化、极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极地可持续发展和行星极地探测与研究等六大主题展开研讨,将召开44场学术分会。

大会现场(11月17日摄)。
近年来,随着综合观测技术、多维参数获取、数值模拟、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区探测、数据获取及科学分析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极区数字模拟及未来推演的“数智化”发展,数字化极地已成为认知、理解、应用和治理极地的重要发展方向。

大会现场(11月17日摄)。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郭华东代表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数字地球”理念自提出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地球乃至行星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从二维向多维乃至高维扩展。他强调,极地是行星的独特区域,是人类在地学领域的科学探索前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数字极地也逐渐成为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领域。
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秦大河在致辞中表示,青年学者应继续创新,勇于挑战,为我国极地科学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介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长期深耕于极地科学研究,是我国极地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平台与人才高地。在极地环境研究方面,研究院积极推动了中俄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合作,提升了青藏高原寒区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了极地地区科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开幕式上,5位专家学者分别作题为“全球变化观测:从ABCC到三极对比”“第二次青藏科考和亚洲水塔失衡的科学新认知”“冰冻圈快速变化的致灾效应与应对”“极地立体观探测体系建设:进展与展望”和“卫星遥感积雪研究—从模型到应用”的主旨报告。
大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业委员会、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办,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空间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等承办。(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