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的口岸广场上,群众已排起候诊长队,等候从上海远道而来的医疗专家。
10月中下旬,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35名专家组成的一支“国家巡回医疗队”,经过多次换乘交通工具,为深山边陲的群众送来为期三周的健康温暖。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在义诊现场为当地群众做眼部检查。新华社记者 李恒 摄
在文山州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病房,记者见到术后康复中的老查,颈部敷料干净整洁,已能轻微下床活动。很难想象,几天前他脖子粗得像水桶,连转头都费劲,因巨大脂肪瘤压迫气道,躺着也要靠呼吸机维持血氧。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成志前来会诊时,发现这位老人的气道已窄得只剩缝隙,CT显示一个月内肿瘤进展极快,若不及时手术,两三周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病情危急,转运风险极高,手术难度和麻醉风险大,怎么办?一场跨越沪滇的生死救援迅即启动:医院连夜增派麻醉科副主任韩园飞赴文山;州人民医院紧急调度州内仅有的ECMO(人工膜肺)设备备用;多学科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流程之后,历经8个多小时,近1.3公斤的病变组织及咽喉肿瘤被成功切除,患者转危为安。
“我们参加巡回医疗服务,就是要把优质的医疗能力带给偏远地区,补强当地的薄弱医疗资源。”徐成志说。
巡回医疗不仅要将优质服务带到中西部医疗薄弱地区,为群众提供疾病诊疗、健康宣教,也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口腔科专家在义诊现场为当地学生做口腔检查。新华社记者 李恒 摄
“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王武庆说。为此,医疗队制定“白内障复明手术专项计划”,带来设备与耗材,开展手术示教,并与地方医院签署互联网分级诊疗协议,将州、县医院纳入国家眼科、耳鼻喉科质控体系。通过远程会诊与月度病例讨论,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持续赋能。
截至目前,医疗队已在文山州开展义诊服务700余人次,完成眼科手术59台、耳鼻喉科手术7台及复杂性口腔治疗8例,培训州县医务人员100余名。
“这次巡回医疗,是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实践。”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我们输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管理经验、质控标准和‘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未来还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巡回医疗从‘短期帮扶’迈向‘长效赋能’。”
如今,有80多支这样的国家巡回医疗队正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跨越千山万水,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身边,用“真帮实扶”的行动,让健康之花绽放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记者 李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