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10月31日电(记者 岳冉冉)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濒危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韧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工程师”。该成果于近期发表在了国际期刊《动物》上。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主导的团队历经数十年,深入云南高山寒温带森林,通过系统观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滇金丝猴对森林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滇金丝猴在取食、移动等活动中造成的树枝折断行为,显著增加了林冠层空隙。
“我们发现,当前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林窗覆盖率达38.3%,明显高于历史栖息地的29.9%至33.5%。这些林窗有效改善了阳光渗透与水分分布,优化了森林微气候环境。”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研究员肖文说。
得益于这一“扰动效应”,滇金丝猴现居地植物群落呈现显著繁荣态势:树种数量为废弃40年历史栖息地的近两倍,灌木种类多出2.5倍,草本植物丰富度达3倍以上。同时,树木年龄结构更为合理,幼苗占比高,形成健康的金字塔型结构,表明生态系统具备更强的更新能力与恢复潜力。

没有滇金丝猴的区域,林窗较小,植物群落单一(左图);滇金丝猴活动的区域,因其取食等行为折断林冠树枝,增大林窗,改变林下气候条件,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且优化了森林结构(右图)。绘图者:李娜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滇金丝猴离开20年后,其历史栖息地仍保留更大的林窗面积和更高的物种多样性,证明其生态影响具有长期持续性。”论文第一作者之一、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李娜博士说。
肖文指出,研究成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这项研究改变了传统上将濒危物种视为被动保护对象的认知,可以说,滇金丝猴通过自然行为主动调节森林结构,是名副其实的‘生态系统工程师’。优先保护此类关键物种,不仅能提升保护效率,还可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恢复。”
团队呼吁,以云南省灵长类为旗舰物种构建中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