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9/24 09:45:57
来源:新华社

石头缝里庆丰收

字体:

  新华社昆明9月23日电(记者彭奕凯、吴闫)无人机掠过山岭,俯瞰之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新平街道庄子田居民小组后山上,灰白的石缝间倔强地钻出数千亩仙人掌,连绵起伏,苍翠饱满。村民们穿梭其间,采摘肥厚的掌片——一场石头缝里的丰收,正坚定地宣告着当地改造荒山的胜利。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庄子田居民小组举行了一场现金分红仪式。现场人头攒动,村民们排着队,笑容洋溢。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鲁春红感慨道:“这样‘人丁兴旺’的场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曾经的庄子田,石漠化像一场蔓延的“山癌”。80%的土地寸草不生,嶙峋岩石吞噬着地表薄薄的土壤。产业薄弱、生计艰难,全村七成青壮年外出谋生,庄子田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只剩下老人与孩童守着荒山。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开展仙人掌规模化种植前的庄子田居民小组后山(中共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下图:8月7日在庄子田居民小组后山拍摄的仙人掌种植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转机发生在2019年。返乡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鲁春红带着村民反复研究,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耐旱喜阳的仙人掌。“它石缝里就能活,不挑老天爷的脸色!”鲁春红语气坚定。

  一株株仙人掌苗被小心栽进石缝。村里成立集体公司,土地入股,村民成股民,齐心协力种仙人掌。车辆机械进不了崎岖石山,鲁春红就带头贷款修路,开辟出一条条“致富之路”;种植初期经验不足,他们就反复试验,硬是摸出了一套适合石漠化环境的种植技术。

  汗水终有回响。2022年,1500亩仙人掌首次挂果,产量260吨,销售收入突破500万元。村民还清了修路欠款,第二年信心倍增,再扩种1500亩。尝到甜头后的村民们并没有满足于单纯的鲜果销售——要让石头真正“生金长银”,必须延长产业链。

  2023年,与庄子田居民小组合作的企业壹亩良田(云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在村内建起加工厂。如今,一罐罐仙人掌啤酒贴标装箱,发往全国各地。总经理陈晓柯介绍,公司已完成食用仙人掌的全产业链开发,推出果干、酵素、啤酒等十多种产品。就连以往被视作废料的仙人掌刺,也被做成了工艺品,真正实现“全株利用”。

  产业的生机持续勃发。傍晚,“庄子田一号院”农家乐飘出阵阵香气,凉拌仙人掌、仙人掌炖鸡等特色菜肴被端上餐桌。老板王云喜曾在外打工,听说家乡发展仙人掌产业,毅然返乡。“现在店里年营业额二三十万,加上种植收入,日子好多了。最重要的是,能照顾老人孩子了。”他脸上写满踏实与幸福。

  依托这片“绿山”,庄子田将仙人掌种植与彝族文化、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今年7月,村里成功举办首届仙人掌文化旅游节,吸引四万多名游客,品牌越唱越响。

8月7日,庄子田居民小组村民在仙人掌种植基地采摘仙人掌鲜果。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家乡巨变,让越来越多外出村民看到希望。短短几年,石缝中的零星试种已扩展为5000亩连片基地,庄子田一跃成为云南最大仙人掌种植区,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曾经触目惊心的石山,如今披上绿装,变成“生金长银”的聚宝盆。更可喜的是,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那个萧条的“空心村”已成为历史。

  目前,庄子田的仙人掌种植经验已在文山市乃至全州推广,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更多受石漠化困扰的周边县市,也正走上这条绿色振兴之路。

8月6日,庄子田村民在村里的仙人掌加工厂工作。新华社记者 彭奕凯 摄

  石缝依旧坚硬,但生命已深深扎根。在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上茁壮生长的,不止是增收致富的作物,更是被重新黏合的家园与希望。

【纠错】 【责任编辑: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