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至9日,由新华通讯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云南省举行,亚洲象作为云南的重要名片,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走进”论坛……
本次论坛的一套会徽,以云南4种动植物为灵感设计,其中就包括亚洲象。为何这些动植物可以“走进”这场论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何以成为云南的视觉符号?通过这套会徽一同去寻找答案吧!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会徽(9月2日摄)。新华网发(赵益 摄)
云南的“新名片”与“老名片”
2025年“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会徽共有4枚,以胸针的形式呈现,设计灵感分别源自滇山茶、亚洲象、绿绒蒿、蓝花楹。
生活在云南的野生亚洲象群(7月1日摄)。新华网发(周晨浩 摄)
这组会徽中,既有云南的“新名片”,又有云南的“老名片”。会徽设计者赵益介绍,自2021年云南大象“北上南归”以来,亚洲象成为云南的“新名片”。会徽用简洁的造型展现亚洲象的憨厚与灵动,尤其是对亚洲象长鼻的设计,融入“联结”的意象,寓意“全球南方”媒体智库之间的紧密沟通与协作。
亚洲象主题的会徽(9月2日摄)。新华网发(赵益 摄)
滇山茶作为云南省的省花,长久以来都是云南极具代表性的名片。会徽中的滇山茶花瓣舒展,金黄的花蕊点缀其间,“作为云南生态与文化的双重符号,它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之美,也寓意‘全球南方’合作如繁花绽放,共绘生机画卷。”赵益说。
滇山茶(资料图)。新华网发(赵云祥 摄)
关注云南高山珍稀植物
绽放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总状绿绒蒿,是云南标志性高山珍稀植物,有着“雪山精灵”的美誉,顶风冒雪而生,是坚韧与生命力的象征。赵益介绍,会徽用简练的线条刻画岩壁间绿绒蒿的挺拔姿态,寓意“全球南方”在应对挑战中携手绽放,共筑希望之境。
生长在香格里拉的总状绿绒蒿(8月24日摄)。新华网发(赵益 摄)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云南孕育了众多高山珍稀植物。它们在高海拔地区顽强生长,展示出坚强、神奇与生物多样性之美。这些高山珍稀植物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
绿绒蒿主题的会徽(9月2日摄)。新华网发(赵益 摄)
近年来,云南多措并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也让各类珍稀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绿绒蒿作为会徽主题之一亮相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将极具云南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展现在世人眼前。
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符号
蓝花楹主题的会徽用渐变的紫蓝色调呈现花海盛景,象征“全球南方”如花海相拥,于多元中凝聚共识,共绘合作画卷。
每到初夏,云南昆明的教场中路等街巷就被蓝花楹装点得浪漫非凡,紫蓝色花串如云似霞,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地标。
昆明教场中路盛开的蓝花楹(资料图)。新华网发(赵益 摄)
在云南,蓝花楹是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符号的缩影。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云南在旅游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热带雨林中,生态研学课程迎来了众多亲子家庭,雨林穿越与生物多样性观察成为热门项目;在丽江老君山脚下,游客们漫步原始村落,体验纳西文化、静观星河璀璨,沉浸于“秘境山野”的宁静与神秘;在普洱、临沧等茶叶、咖啡种植地,茶旅融合、咖旅融合正在成为新风尚……
蓝花楹主题的会徽(9月2日摄)。新华网发(赵益 摄)
滇山茶主题的会徽(9月2日摄)。新华网发(赵益 摄)
赵益表示,希望通过这4枚胸针传达出“生态共护、合作共赢”的理念。期待论坛能如同会徽中的珍稀动植物,绽放出独特光彩,推动“全球南方”在媒体与智库领域的合作迈向新高度。(完)(范芳钰 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