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30 09:19:39
来源:新华网

云南省“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②|以“园区经济”撬动跨越式发展的新未来

字体:

  在云岭大地的高质量发展版图上,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之一——以园区为载体,云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更让数字经济、绿色铝材、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新苗成大树”。

  如今,走进云南省各园区,既能触摸到数字健康产业的“未来感”,也能感受到绿色铝材生产的“科技范”,更能看见产业集聚带来的“乘数效应”。以“园区经济”为支点,云南正撬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未来。

  一体化发展模式闯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云南发挥绿色能源优势,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和“北铝南移、东铝西移”大势,深入推进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积极承接电解铝头部企业产能转移,全力推动绿色铝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千亿级铝材集群拔地而起,绿色铝材从云岭走向全球。

云南创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在开展项目施工和铝合金生产(613日摄)。新华网发(刘起 摄)

  自2019年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3万吨电解铝项目落地以来,砚山县锚定千亿级产业园区目标,全力推动绿色铝产业一体化发展,聚焦“轻量化、智能化、高端化、终端化”方向,围绕链主靶向招商,成功引进云南创格年产38万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云南文都年产50万吨新型预焙阳极等项目,集群效应显现。截至目前,砚山产业园区累计招引铝产业及配套项目28个,计划总投资410亿元,完成投资274亿元。

  走进云南创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边项目施工热火朝天,另一边铝合金生产正忙。

  “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解铝液以约800℃的温度直供至我们生产车间。”云南创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行政部经理陈瑞平介绍,该直供模式省去了铝液铸锭及后续铝锭重熔工序,实现了高效就地转化,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电解铝液运抵云南创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613日摄)。新华网发(刘起 摄)

  陈瑞平介绍,云南创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2月建成投产,目前已投产2条铝棒生产线,设计产能达16万吨。待4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55亿元至67亿元的营业额。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文山州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园区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聚焦产业核心推动园区发展进入良性快车道

  2024年营业收入61.14亿元,同比增长9.4%202516月,园区完成营业收入26.21亿元,同比增长29.42%……数据是最有力的回答。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园区经济”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凸显。

云南弥渡产业园区沪滇合作数字健康产业园(724日摄)。新华网发(杨清然 摄)

  近年来,弥渡县抢抓沪滇合作共建重大历史机遇,聚焦医疗器械大健康和美丽大健康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全力引进优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弥渡,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集群效应。开辟医疗器械、数字健康新赛道,推动园区发展进入良性快车道。

云南弥渡产业园区内一企业的组装车间( 724日摄)。新华网发(杨清然 摄)

  “从项目签约到投产运营,园区提供了‘管家式’服务,我们企业建厂用了30天,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申领用了45天。”云南橙色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楚滨介绍,公司于2024年成立,目前已开始了订单生产。

  招商工作中,弥渡县始终秉承“以企业家为尊”和“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理念,“一企一策”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积极争取省、州药监部门支持,为园区企业证照办理开通绿色通道。目前,成功帮助入园医疗器械企业办理证照14个。

  此外,弥渡县探索建立“园区+社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劳动用工、订单生产、技术培训、房屋出租等形式,将社区和农户融入园区发展,每年可实现13个社区集体增收300余万元,让12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上班”。

  “园中园”发展新模式助力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强化

  过去,包括云南省保山市在内的许多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产业基础薄弱、招商能力有限、基础设施投入分散、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

  保山立足市情、勇于创新,在市域空间范围内主动求变,举全市之力推动实施“园中园”发展新模式,摒弃传统分散发力的发展老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进行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聚合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在市级产业平台内,为每个县(市、区)划定专属区域建设“园中园”,形成“1+5>6”的聚集效应,赋能产业集群发展,闯出一条集约高效、共建共享的新路。

航拍下的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资料图)。新华网发(云南保山产业园区管委会 供图)

  保山市推行“园中园”发展模式以来,作为五个“飞地产业园区”之一的昌宁“园中园”开发建设基础不断夯实,产业集群打造初具规模,入驻企业目前稳定在7户。其中,引进了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年产高纯晶硅达25万吨,成为全球单体生产规模最大的高纯晶硅生产基地之一。

  云南保山产业园区管委会经济发展科科长寸德浩介绍,保山“园中园”模式显著优化了资源配置,在此模式下保山市坚定发展绿色硅产业,构建“硅矿—工业硅—高纯晶硅—单晶硅—电池片”的绿色硅产业链,成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2024年“园中园”产值达116.4亿元(占园区52.6%)。2016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4.6亿元跃升至221.2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强化。

  百亿级投资落地生根,数字健康企业如繁星汇聚,昔日荒坡变身滇西“医疗产业枢纽”;千亿级铝材集群拔地而起,绿色铝材从云岭深处走向全球……不同的园区,不同的路径,却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云南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未来。(完)(范芳钰 刘起 杨清然)

  

  相关阅读:

  云南省“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①以“资源经济”擘画“换道超车”新图景

【纠错】 【责任编辑:徐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