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10月20日电(赵学康、周应倩)在中缅边境附近的山间平坝,云南大盈江滚滚南流。大江两岸,沃野无垠,阡陌纵横。千百年来,盈江县各族群众在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2018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杨从新一家从高寒山区的油松岭乡椿头塘村上寨一组,搬迁到大盈江东岸新组建的吉盛村。除杨从新一家外,吉盛村还接纳了来自椿头塘村白石头、上寨和油松岭村、郭家寨村共113户山区居民。
6年过去了,从四方迁居而来的居民,已经融为一个团结奋进的幸福大家庭。得益于党建引领,吉盛村实现了从“迁居”到“安居”的华丽转身。
“我有两个儿子,搬到坝子生活后,他们都从事电焊工作,收入比在山上种地强多了。”在63岁的杨从新看来,搬下坝子比在山上挣钱的门路多了。
该村负责人介绍,群众搬迁下坝后,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孩子就学、群众就医也有了更多保障,村民的致富途径也更加多元。原先在山区,村民靠农耕自给自足,靠售卖茶叶、草果、核桃等获取微薄收入,勉强维持家庭开销。搬迁后,村民收入来源逐渐转变为以务工为主,目前该村有254人外出务工,占居住人口近一半,务工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
“搬到坝子后,村民大部分外出务工,村里基本没有闲人。我现在是一名小包工头,平时带着10多个人干混凝土工程。” 今年42岁的杨荣寿说。
近两年,吉盛村的“晚街”越来越热闹。起初,这里只有三三两两的商贩摆摊,随着客流量增多,吸引到更多商贩,逐步形成一个小型集市。如今,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吉盛村正在将其打造成“油松岭山货街”。随着“晚街”越来越热闹,村民们在家门口摆摊卖菜就能增加收入。
“以前,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块钱。现在,附近做农活需要人手的时候,我们年纪大的也可以去做工挣钱,收入还不少呢!”老党员余顺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迁居6年来,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近年来,吉盛村全力构建“党支部全面引领+党员先锋模范+群团协助共建”的党建格局,以白石头党支部作为基层治理的“主心骨”,以老年组、妇女组、青年组等作为党群联系的“连心桥”,通过结对共联,增强党群向心力。
吉盛村113户划分设置11个网格,网格长及挂联党员及时收集和反馈村民意见及建议,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让问题解决、矛盾化解不出村。该村还试点推行“10联户网格”“码”上报,收集群众反馈问题,配套执行“12327”工作机制。截至目前,收集反馈问题5件,调处矛盾纠纷1起,让村民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吉盛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努力奋进。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凝心聚力和奋发有为。
据吉盛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吉盛村寓于“吉祥繁盛”之意,是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回望搬迁之初,大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时任白石头党支部支部书记的余顺钦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发动党员参与规划、主动配合开展工作,通过积极动员、多方组织协调,圆满完成了搬迁工作。如今,他虽卸任了职务,但作为党支部里的老同志,仍然发挥着余热,积极参与村内的大小事务,为吉盛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白石头党支部以“建强班子、强化治理、致富增收”为目标,选配致富带头人为支部书记,每月定期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党支部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进一步增强。“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通过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吉盛村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