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见到了熊登奎,这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第一次见面,是在去年的9月中旬,申遗前夕,那时熊登奎作为讲解员,为媒体记者介绍景迈山。
熊登奎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博物馆副研究员,也是一名画家。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漫漫申遗路上,熊登奎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熊登奎话不多,目光深邃,但谈起景迈山,总是滔滔不绝,且讲得生动有趣。多年来,她扎根景迈山,探索景迈山,博采众长后形成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景迈山科普大全”——为申遗专家讲、为各行各业的来访者讲、为五湖四海的游客讲……她爱景迈山,也懂景迈山。
熊登奎拍摄翁基古寨(8月14日摄)。新华网 李浩 摄
申遗
作为遗产保护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包括了景迈山的一草一木、一村一寨。能够申遗成功,离不开景迈山人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执着守护。
为了古茶树的可持续发展,当地人约定俗成:只在春秋两季采茶,采茶时留芽,不施肥,不打农药。为了保护世代居住的传统村寨,当地人在修葺房屋时,即便会折损一部分个人利益,也不会破坏传统结构。“这是我非常佩服当地人的地方,很令人感动。”当我们登上糯岗古寨最高点,熊登奎望着寨子感慨道,“你看,下面做生意的多了,可是寨子还是原来的寨子,多好。”
在熊登奎看来,景迈山是一座智慧的山、有文化的山,通过申遗成功,能够把景迈山上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人们,意义非凡。“对于全球来说,它是非常小的一个空间,但是它有特殊的大爱,我们把景迈山的这份大爱分享出去了,把中国人尊重自然的态度分享出去了。”
回忆起申遗成功的那个夜晚,熊登奎抑制不住欣喜的笑容。“所有人都特别激动,一个一直想达成的目标,实现了!”那晚,景迈山的古寨灯火通明,人们点起篝火,敲起锣鼓,唱啊跳啊。熊登奎以及每个景迈山人都十分清楚,景迈山要开始书写新的故事。
熊登奎在画布朗族妇女(8月14日摄)。新华网 李浩 摄
变化
这次见到熊登奎,她刚好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女画家到景迈山写生。熊登奎明显感觉到,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到景迈山,“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画景迈山,但我从没想过,我在澜沧这个小地方,还能跟全国的画家有这么多联系,这一切都是因为景迈山。”
不仅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愈来愈多的游客“涌”入景迈山,暑假期间更是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走在景迈山,天南海北的口音跃入耳朵,卖小吃的店前偶尔还要排队,几乎每间茶室里都有品茶的客人……短短一年间,景迈山就从鲜有人知的“深山宝藏”,成了云南深度游的“宝藏打卡地”。
这样的变化,熊登奎的感受更强烈。她自2008年参与资料整理工作,后来进入澜沧县博物馆做讲解员,而后参与申遗工作。熊登奎打趣地说,“去年你们来的时候,你们就是山上为数不多的外地人了!”她回忆,当年在景迈山上画画时,寨子里连对外的饭店都没有,只好去老乡家讨口吃的,“现在不一样了,小吃、少数民族特色菜、烧烤等,一应俱全!”
走在寨子里,熊登奎认识每个老乡,她惊喜地发现,过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嬢嬢在路边摆起了小摊,学着说起了普通话;过去农闲季无事可做的青年开始忙起来了,招呼客栈的客人,打包要出售的茶叶……
申遗成功,为景迈山打开了一扇亮堂堂的新窗户。但是,景迈山人骨子里的纯粹与善良没有变,当地政府对景迈山的保护也未曾松懈。
熊登奎在茶林里拍摄古茶树(8月14日摄)。新华网 李浩 摄
愿望
申遗成功后,景迈山的魅力为越来越多人所知,保护好景迈山的一切,则愈加重要。
云南省对景迈山的保护,步履从未停止。2016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施行;2023年,《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施行……上下同心的保护,让景迈山在世界“出圈”。
熊登奎介绍,申遗成功后,当地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严格保护景迈山古茶林生态系统,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探索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申遗成功了,未来的路怎么走?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个原则背后的方向是光,是理想,是未来要走的路。”
作为一名画家,熊登奎画了许多关于景迈山的作品。接下来,熊登奎希望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更多景迈山的新故事。“申遗成功后,我还能为景迈山做些什么?能够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也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子。”
申遗成功只是遗产保护的新起点。如熊登奎一样,关于景迈山的未来,爱着景迈山的人都心怀美好的愿望。
祝福,“新”的景迈山!(完)
熊登奎在古茶林给游客做讲解(8月13日摄)。新华网 李浩 摄
总策划:韩海阔
策划:李霞
统筹:罗春明
执行策划:张玛睿
摄影:李浩
剪辑:李浩
指导单位: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