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
昆明市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9周年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记者 王俊星 摄
滇缅公路纪念雕塑群。记者 刘凯达 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记者 杨艳辉 摄
9月3日,以“赓续抗战精神 建设巩固国防”为主题的昆明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在主会场及西山、盘龙、官渡分会场共150余人参加活动。
9时30分,在主会场抗战胜利纪念堂,来自全市各级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代表整齐列队,面向烈士纪念碑,现场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体人员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依次缓缓走到纪念碑前,向烈士敬献鲜花。仪式结束后,大家参观了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展厅,重温西南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历史,领略西南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和众志成城、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
纪念活动让在场人员深受鼓舞,表示将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发新时代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把深度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推动全市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记者 李双双)
相关
盘龙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9月3日,盘龙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在盘龙区财大附中(天祥中学)举行,一同追思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缅怀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军休干部刘海军声情并茂地讲述那些烽火岁月中的记忆与感悟,以及对抗战精神传承的深刻理解。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将牢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共同为建设“幸福盘龙”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胡耀元)
纪念与守护:昆明抗战遗址的历史回响
建筑不语,却见证了所有历史。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一个抗战遗址,讲述了一段传奇、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血泪史,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勿忘!
红色旅游升温 抗战历史难忘
暑假,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抗战胜利纪念堂及对月楼成为来昆必到的打卡景点;西山风景区内,随着景区游览人次的增长,聂耳墓、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等抗战遗迹也迎来更多的参观者……这些变化无不反映着,公众对昆明历史文化的兴趣明显增长。
第三次到云南旅行,来自上海的张林一家将3天的时间留给了昆明。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云南陆军讲武堂、抗战胜利纪念堂是他为两个孩子设计的一日游路线。“山川、古镇,出名的地方都去过了,给孩子多了解一点历史,旅行才更有意义,才知道山河无恙的深刻含义。”张林说。
暑假期间,位于一二一大街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大部分来自省外。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联大校舍、拜谒四烈士,重温“最后一课”,到博物馆看西南联大历史展、“一二·一”运动历史展、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每一步都令山西游客杨红果一家印象深刻。“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我在视频中看过,今天了解了西南联大往事,有了更深的触动。”她表示,回家之后想要将云南的历史讲给身边的人听。
“抗战时期的昆明,既是前线又是后方。大批内迁企业,如中央机器厂、中央电工器材厂、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厂等迁至昆明,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学校内迁为昆明留下了诸多名人旧居,以及西南联大的传奇。飞虎队、远征军在昆明的足印,滇缅公路、滇缅铁路留下的痕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跨国互助的有力证明。”南曲文化是致力于云南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知名文旅博主,仅抖音上就拥有30多万粉丝,他用镜头记录了云南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古宅古迹、历史变迁,足迹几乎遍布云南的每一个角落。他认为,保护好抗战遗址,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昆明目前保存的抗战遗址,不只是云南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珍贵遗存。它们背后的故事,讲得还远远不够。”南曲文化说。
不语的建筑 凝固的历史
遍布在昆明的诸多抗战遗迹,清晰地串联起了抗战历史。
中国人永远忘不掉的日子——1937年7月7日,山河破碎、中华危矣。当年10月5日,云南省新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的将士,在昆明巫家坝誓师,4万将士赴前线抗日。与此同时,工厂、学校、政府机构纷纷迁往后方。烽火之中,云南纺织厂、云南光学仪器厂等撑起中国实业的脊梁,生产出的被服棉纱被运往前线,中国第一架军用望远镜、第一挺机关枪在昆明诞生……确保了抗战军需补给。
一二一大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旧址坐落于此。1938年,抗战形势日趋严峻,当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极端的物质条件,联大师生甘之如饴。下雨导致铁皮屋顶声响过大无法上课,陈岱孙教授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日军的频频轰炸,被费孝通、汪曾祺等名家,从不同侧面写下了共同记忆中的“跑警报”……艰苦的岁月,未曾磨灭中国民主文化的根骨,西南联大在昆明8年,结茅立舍、弦歌不辍。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无数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成为新中国建设中最闪耀的群星。
地台寺附近不起眼的铁路,记录着历史的遗憾。这是一条始终未能修至终点的铁路——滇缅铁路残段。它起于昆明北站,“打日本、保家乡”,修筑铁路的意义在当时深入人心,却因滇西失守而停工,始终未能到达目的地缅甸腊戌。它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云南抗战史。铁路修筑受阻,滇缅公路成为当时抗战唯一的国际交通运输线,外国的每一滴汽油、每一颗螺丝钉,都自滇缅公路而来。如今跨越五华、西山两区,横亘东西的滇缅大道,就是滇缅公路的存留。
艰苦卓绝的抗战,以1945年日本投降宣告结束。1946年抗战胜利纪念堂落成,似乎是在昆明的地标上,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历史的遗迹保护和文明的延续,是个长期课题。
注重保护开发 打造优质IP
去哪儿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昆明上榜国内热门目的地前十,也吸引了很多愿意了解昆明历史的游客,而抗战文化的IP尚有许多可开发的空间。
“在抗日战争时期,昆明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深重的历史记忆。”昆明历史学者庄国祥探访过许多抗战遗迹,在他看来,西南联大IP的发掘是做得比较好的,不仅用声、光、电等展览手段多方位呈现历史,还研发了不少文创产品。“西山脚下中国远征军将官住所旧址、位于滇缅大道218号的飞虎队总部大楼保护和开发亟待重视。”庄国祥认为,抗战遗址不应该是“孤岛”,应该考虑统筹规划连点成线。“我们有陆上的抗战线路,还有飞虎队这样的空中遗产,将零散的点进行整合宣传,能将昆明抗战历史讲得更好。”
昆明西山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西山抗战遗址参观人数明显增加。以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为例,去年有11500人次参观,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接待了16200人次。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的历史,还联结起了印尼、马来西亚华侨。“8月31日,南侨机工后人及海外华侨华人到昆明举行了‘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的活动,到景区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拜谒,有不少是第一次到云南了解自家长辈作为南侨机工的故事。他们希望让家人也能感受南侨机工的家国情怀,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该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由西山区相关部门拨付资金,西山风景区近几年陆续对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及周边的硬件进行修复,还打造南侨机工纪念墙,对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名木古树也进行挂牌保护。“3个纪念馆都有专业人员每周打扫看护,并配备讲解人员,就想把昆明的抗战故事宣传给更多的游客,让历史走出来、活起来。” (记者 姚丹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