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5月19日电(康静 柴静)19日,伴随着第14个“中国旅游日”的到来,云南省主会场活动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拉开序幕。一年前,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暨启动仪式在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举行,自此,云南旅游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奇观(资料图)。新华网发(李春雷 摄)
一年来,云南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旅游模式不断创新,科技、文化、农业、体育、非遗等新动能让“旅游+”和“+旅游”的概念不断得到推进,让游客日益多元多样的需求得到满足。彩云之南,这座以旅游闻名的省份正在用全新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旅游的“新”答卷
一年前,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暨启动仪式上提出,旅游业是“大健康产业”,也是“幸福产业”。云南将坚持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大力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实施旅游金牌工程,不断擦亮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让游客在有“风”的地方吹散身心疲惫,在有“水”的地方泼散欢笑与祝福;不断创新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旅游模式,深入推进“旅游+”和“+旅游”,更好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多样的需求;持续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不断规范旅游市场,让游客吃得安心、买得放心、玩得开心,打造更舒心的幸福之旅。
初夏,地处云南省丽江市的玉龙雪山景区开启“夏雪”模式(5月7日摄)。新华网发(赵庆祖 摄)
一年后,随着第14个“中国旅游日”的到来,云南紧紧围绕“畅游中国·幸福生活”主题开展云南省主会场活动,旨在深入发展绿色旅游,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将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成长方式理念,深刻融入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让“中国旅游日”更加深入人心。活动中的建水古城·儒学之旅、供销记忆·时光之旅、古城主题小火车米轨时光之旅、夏日乡愁之约等也浓缩着云南旅游一年来的“新答卷”。
“状元号”米轨火车(资料图)。新华网发(郑乃鹤 摄)
一年来,云南旅游不断推陈出新。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1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万亿元,分别增长24%、52.3%,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29%、130%,“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今年一季度,在冬春气候优势和假日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云南省文旅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实现“开门红”“开门好”。一季度,全省接待游客3.0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91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16.1%。
云南旅游的“新”业态
中国旅游日的起源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密切相关,《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中的日期(公元1613年5月19日)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日。这一天,是徐霞客从宁海西门出发,开始他伟大旅行生涯的重要日子,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化旅游瑰宝。而在《徐霞客游记》中,云南所占的分量是最重的。
航拍视角下的景洪城区(资料图)。新华网发(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供图)
被徐霞客钟爱的云南究竟因何成为旅游大省?云南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赋予了云南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6个民族让云南成为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发展旅游的重要根基;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以及灵动丰盈的滇文化,让云南旅游发展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航拍视角下的景迈山(资料图)。新华网 刘东 摄
正因如此,云南一直以来都是一座以旅游见长的省份。丽江古城、梅里雪山、苍山洱海、热带雨林……云南的老牌景区在云南旅游业强劲复苏的过程中,依旧释放着魅力。但与此同时,新的旅游业态正在不断兴起。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流萤飞舞,星星点点,如梦如幻(4月23日摄)。新华网发(张娇娇 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地,2023年以来,当地多措并举推动旅游业加速回暖,文旅康养深度融合,消费业态模式持续创新,促进消费全面升级。西双版纳加快推进歌朗河文旅综合体、勐巴拉嘎洒温泉度假区等一批综合效益突出的重大项目,支持野象谷争创国家5A级景区,成功推出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IP形象,“泼水节”“傣迪”等一批西双版纳特色文化品牌吸引力不断增强,研学游、亲子游、热带雨林徒步游成为西双版纳旅游新亮点。
野象家族齐聚野象谷戏水(资料图)。新华网 柴静 摄
独特的自然风光、休闲惬意的生活令许多人对丽江心生向往。然而,除了传统的旅游模式,丽江也正在不断打造“旅游+体育”的新玩法。游客来到丽江,不仅可以饱览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在玉龙雪山脚下骑行、在拉市海边观赏球赛、在中济海体育公园休闲健身……丽江“文体旅”融合正在加速发展。
夜幕下的丽江古城以及赛事篮球场(3月17日摄)。新华网发(云南省城市篮球联赛组委会供图)
亲手做一个紫陶茶杯、听一曲哈尼古歌、感受一次石屏海菜腔的魅力……“非遗+旅游”正在红河州火起来。2023年,红河州发布了10条精品旅游线路。这10条线路充分挖掘红河的民族文化、自然美景、人文历史等资源,让非遗资源植入更多的文旅场景,形成非遗项目向旅游业态、场景、创新的转化,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点燃新引擎、增添新动力。
……
云南各地不断创新,深入推进“旅游+”和“+旅游”,以期满足更多游客的旅游需求。
云南旅游的“新”赋能
“云南这3条乡村旅游线路等你来打卡”“这条乡村旅游线路别错过”……一年来,云南乡村旅游相关信息频频冲上热搜。随着云南乡村旅游业态日益丰富,玩法不断“上新”,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赋能。
云南的乡村美景(4月2日摄)。新华网 柴静 摄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坚持以乡愁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打造诗化苍洱、乡愁大理特色品牌,除了大理古城、苍山洱海,乡村旅游也成为了大理旅游的新名片。在洱海之畔的喜洲古镇,一派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近年来,喜洲通过党建引领、项目加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初见成效。获评首届“乡愁大理·最美乡村”的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阿尼么自然村已渐渐成为“艺术家的第二居所”网红地,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特色民宿、餐饮、土特产加工等产业也随着旅游一同兴起,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加快发展,乡村振兴不断得到赋能。
喜洲古镇(4月1日摄)。新华网 刘奕 摄
作为一座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乡村旅游成为了游客体验西双版纳民俗风情的主要方式。除了老牌的乡村旅游景区傣族园,西双版纳乡村旅游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置身于村寨中,可以徒步雨林、体验农家生活、在稻田中“打卡”感受慢生活……除此之外,亲子游、研学之旅等旅游形式也不断在乡村旅游中兴起。据悉,西双版纳正在开展乡村旅游创A行动,将符合条件的特色旅游村创建为A级旅游景区。
航拍视角下的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2023年9月14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的古村落也正在成为当地旅游新的热门目的地。在香格里拉市东部的尼汝村,除了可以观赏藏式特色民居、了解非遗文化,还可以通过徒步感受沿途自然美景。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村民小组,尼西黑陶通过研学、非遗体验等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尼西情舞、藏族造纸工艺、精美的木器制品及其绚丽的民族服饰都为当地乡村旅游开发营造了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香格里拉市东部的尼汝村(资料图)。新华网 柴静 摄
而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河西乡,听拉玛人的民歌、在冲浪温泉水上乐园泡温泉、体验农家风情,已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温泉与民族文化赋予了这里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条件,康养旅游成为当地的发展路子。
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风光,让云南的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且都有着全新的体验。
2023年,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其中提出,在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全省将规划建设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10条最美乡愁旅游带,推出山谷花海、茶咖果蔬等10条乡村旅游特色线路,打造100个以上乡村旅游集聚区,培育300个以上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推广“村民+合作社+平台企业+专业运营机构”的乡村旅游多元发展模式,力争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5亿人次,收入达3500亿元。
大理州洱源县以花为媒,借花发展,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资料图)。新华网发(罗新才 摄)
据云南省202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消息,云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休闲街区,推动元阳县阿者科村、大理市双廊村、玉龙县玉湖村申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四批“最佳旅游乡村”。一季度,全省乡村旅游游客达1.30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617.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8.3%,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云南旅游的“新”转型
关于云南旅游,泼水节的余温尚未褪去。4月13日至17日(2024年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州共接待游客203.19万人次,同比增长1.49%;旅游总收入24.85亿元,同比增长17.44%;景区入园52.03万人次,同比增长35.53%。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让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深刻体验了一次浓郁的民族文化盛宴,展现了西双版纳文旅新活力。
西双版纳泼水节现场(资料图)。新华网 徐华陵 摄
4月12日至14日泼水节期间,红河州元阳县共接待游客11.7388万人次,同比增长48.78%;过夜游客1.8125 万人次,一日游客9.92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404.18万元,同比增长39.7%。元阳再次迎来旅游热潮,加速释放经济活力。
4月12日中午,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广场,芒市2024年泼水狂欢活动启幕。作为主会场,当天芒市广场约有8万名市民游客共享泼水欢乐。
……
芒市泼水节热闹开幕(4月12日摄)。新华网发(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族节庆正在成为云南旅游的重要名片,除了泼水节,还有目瑙纵歌节、火把节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正在加速云南旅游从观光到体验的转型,从而延伸出了越来越多的产业链。沉浸式的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民族文化,文创产品、研学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做工精细的彝绣耳饰(2023年6月9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在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这里体验民族手工艺制作,了解民族文化,并助力民族文化走出去;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这项古老的非遗手工技艺已经传承了千年,如今,凭借着一针一线,彝家阿姐们绣出了新生活,走出国门的彝绣文化,也为乡村振兴绘出了新图景;白族扎染或蓝或白,如水墨般晕染开来,其中饱含白族人民的淳朴之美和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了大理州旅游推介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
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内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4月1日摄)。新华网 柴静 摄
202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紧紧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把握新时代旅游发展新机遇,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新优势,主动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持续增强旅游新供给,继续强化旅游市场治理,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实现全省旅游产业体系更完善、产品业态更丰富、市场秩序更规范、接待服务更优质、旅游形象更美好的目标,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云南,也正围绕着相关要求与目标不断创新,不断擦亮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这一IP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心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美好生活在云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