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2月15日电(范芳钰 刘东 孟琦松)今年春节,云南省安宁市石庄村的滇剧“村晚”热闹上演。被烟花点亮的村庄,回荡着悠扬的戏曲声。
春节期间,群众观看滇剧表演(2月12日摄)。新华网发(安宁市石庄村供图)
在石庄村滇剧戏台表演滇剧的村民们,有的才忙完手头活计,有的刚回到家乡……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戏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梳妆打扮,换上行头,拉开大幕,演出开始……
小小的舞台上唱着一方水土的文化情怀,也续写着家乡振兴的动人故事。
滇剧是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石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滇剧村”,在这里,滇剧不仅仅是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更是村庄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当地群众爱看滇剧的习惯已沿袭近百年,滇剧也在石庄村传承近百年,安宁市大石庄滇剧还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进村庄,沿途两侧是生动形象的滇剧壁画,村子中央搭建着一个滇剧戏台,在当地几代滇剧传承人的坚守和传承下,如今,村民们纷纷走上舞台,展示家乡的滇剧文化。
春节期间,群众观看滇剧表演(2月12日摄)。新华网发(安宁市石庄村供图)
王顺祥是安宁市大石庄滇剧第四代传承人,1961年,12岁的王顺祥正式拜师,1967年,勤奋好学的王顺祥出师,成了团里的台柱子。从拉二胡到唱曲儿,数十年里,他和许多村民们表演并传承着滇剧。
王顺祥回忆,滇剧最辉煌的时候,上千人要在戏台前看戏,前面站满了,后面的看不见,就有专门的人用小喇叭叫前排人坐下。大年三十晚,村民们会把小板凳放在戏台前面,一直放到正月十五,等到演员们唱完以后才把板凳收回。
2000年,石庄村滇剧文艺队分为两个队,由村内文艺爱好者组成。一队有22人,由王顺祥担任队长;二队有23人,由党琼仙担任队长。两个队都在闲暇时间由队长组织成员进行排练剧目,等到春节在大石庄戏台上进行演出,每个队演出三天,一直演出到初六,正月十五、十六两天由两个队串演。
春节期间,群众观看滇剧表演(2月12日摄)。新华网发(安宁市石庄村供图)
每年春节,村民回乡,王顺祥还会去叫村民们来表演几场节目。
没有表演时,王顺祥会到村口的“滇剧十宴”餐厅掌勺。餐厅的墙上、桌布、灯笼、屏风上的滇剧元素和传统的八仙桌相得益彰,“滇剧十宴”十个套餐名称则来源于滇剧里的经典桥段。
“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了戏服是大厨”是当地群众对他的形容。在王顺祥的人生里,滇剧和做菜是最喜欢的两个行当。
高艳辉是王顺祥的徒弟,30年前,她嫁入石庄村,在王顺祥的鼓励和发掘下,她学习并爱上了滇剧。“师父对于滇剧的热爱是到骨子里的,有新的曲子,他就一段段反复听,直到把每个词都记牢。”高艳辉说。
现在,高艳辉成了石庄村滇剧一团团长,除了带着村民们唱戏,她还会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滇剧课。
“每天听我们唱,有时候小朋友也可以跟着唱两句。”高艳辉很高兴,不断翻着手机里的图片和视频展示着。照片里,有的孩子专注看表演,有的孩子在为滇剧演员们鼓掌……截至目前,在安宁市县街街道党工委和村党委领导下,石庄村对辖区30余名青少年进行文化传承培养,与鸣矣河小学开展共建滇剧社团。
除了传承,还有创新。王顺祥说,今年滇剧“村晚”的排演,云南省滇剧院的老师们还来到石庄村为大家指导。除了表演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他们还在舞台上唱新曲《红梨》,一部以当地红梨产业为背景创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滇剧。王顺祥希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能一直表演滇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