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11月7日电 有一种热爱叫做:“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叫白泉。今年45岁,出生于普洱墨江的一个哈尼族小山村,如今在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从事“阿数瑟”非遗传承工作。
拥有一副好嗓音的白泉,从小就对民歌唱法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时,为了报考音乐专业,他每天早上4点就跑到离学校很远的山坡上去练声。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高中毕业,白泉顺利收到了云南师范大学艺术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但却因家境贫穷,大学梦只能搁浅。“家里姊妹多,这笔学费对于我们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虽未能圆大学梦,但白泉却做出了如今想来都觉得热血沸腾的决定。
2000年12月,22岁的白泉光荣应征入伍,部队驻地在临沧镇康。两年的军旅生涯将那个曾经失意、自卑的哈尼族小伙历练成一个开朗乐观且坚毅的阳光大男孩。2002年退伍之际,部队优选出两名军事素质过硬又有特长的退伍老兵以合同制形式,进入南伞口岸的检验检疫局工作,白泉最终通过选拔。
白泉在唱山歌。
其间,偶然听到镇康原生态“阿数瑟”山歌后,白泉就被这种柔肠百转的唱法所吸引。“我就感觉这边的调子、唱法和我接触过的民歌不一样,这种真假声转换得相当漂亮,听起来就感觉很‘上头’。”镇康非遗文化让这个热爱民歌的大男孩怦然心动。于是,他接触一些本土音乐人,参加演出活动,一时间小有名气,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
2013年,白泉受邀带着镇康参赛曲目——阿数瑟原创歌曲《白露花开》,参加了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并荣获金奖。成功进入镇康非遗文化视野后,2014年,白泉被“挖”进当时的镇康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旗下的文工团。“我觉得喜欢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自然能无条件地乐在其中。”白泉说。
进入县文工团后,白泉开始接受正统的非遗文化熏陶。他虚心向一些老艺人、文化工作者请教学习唱法、调子,还学会了弹三弦、吹葫芦丝,逐渐成长为镇康县文化艺术界里一颗闪耀的星星。
白泉在舞台上表演非遗曲目。
凭借自身努力,白泉将镇康“阿数瑟”山歌小调从山区一路唱到了中央音乐学院,为镇康斩获了多项荣誉,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镇康非遗文化的好声音,并了解这里的民间歌舞文化。在他和镇康匠人们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镇康县成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泉也成为市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家庭灾难袭来,让此时在舞台上散发着光芒的白泉眼前蒙上了阴影,甚至“拦腰斩断”了他的舞台音乐梦想。
2015年,白泉爱人不幸查出患有尿毒症,每天三次腹透的背后是高昂的治疗费,还要供养年幼的孩子,这让一向收入不高的家庭瞬间变得不堪一击。
了解到白泉的家庭情况后,单位同事、好友及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纷纷施以援手,让这个暴风雨中的小家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和温暖。为了全力挽救爱人,白泉欠下银行和亲戚朋友将近30万元的债。为了早日还上这笔债,他只能忍痛离开所钟爱的舞台,于2020年毅然辞去工作,四处打工兼职。
白泉放声歌唱。
可惜,白泉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心爱的妻子。
这些年,生活的重担让白泉原本瘦高的身体背部有些弯曲,但向阳而生的精气神还跟当前一样。如今,白泉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年四季瓜果香,孩子也已长大外出读书,而他则在当地的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收入也还不错。闲暇时光,白泉还是会唱歌,写歌。
“那夜我站在屋顶,皎洁的月光照亮了你长眠的阿莫山,那突然隆起的小土堆,是我今年清明为你培的新土。我想你了,小翠……”想念妻子时,这个纯情真挚的大男人还是会哼起歌儿。
年近半百的白泉重拾了音乐梦想。他说,离开县文工团这几年,音乐一直都伴随着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唱,就连在洗澡间,对他来说也是最好的音响。
“现在的年轻人对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知之甚少,我们镇康非遗文化传承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白泉说,接下来要好好培养接班人,把当地很有特色的‘大过山调’传承下去,继续为镇康非遗文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董文静 李元兰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