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快乐体彩
  • 快乐体彩

大理州成功创建云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信息 | 2023年02月01日 18:09:28 | 来源:大理州文旅局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全国共有5个地方入选,其中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成为云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生态良好,气候宜人。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多年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全面推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2020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据库建成上线(资料图)。大理州文旅局 供图

  多措并举 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大理州层层压实属地责任,州县分别成立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贯彻落实法律法规,于2021年1月,颁布实施《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验区建设和非遗保护有章可循、科学规范,政府主导效能显著。

  目前,全州有四级非遗项目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第一;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全州建成非遗保护利用设施265个。

大理州6名非遗传承人参加2021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资料图)。大理州文旅局 供图

  在获得中央保护区专项补助经费5000多万元的基础上,云南省、大理州共配套专项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州级保护资金已列入财政预算。大理州人民政府创建的国家级鹤庆新华银匠村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投入资金近5亿元。大理州整合县、乡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近2亿元,建成大理州非遗馆、南涧跳菜传承展示中心等近10个非遗重点传承体验设施。各县(市)还通过资金补助、免费提供用房、场地等方式,为保护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为各类非遗活动创造了广阔的舞台。

  坚持宣传推广 有效促进广泛传播

  大理州每年都会举办非遗专题展览、展演活动50多场次,融合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活动1000多场次。非遗进校园覆盖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由非遗保护部门组织开展的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2020年,大理州的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2021大理非遗影像展启动仪式(资料图)。大理州文旅局 供图

  大理州举办非遗进敬老院、进企业、进度假区,非遗市集、非遗美食节等特色鲜明的活动每年多达200多场次,提升了非遗的可见度和参与度,提升了大理非遗的认知度和影响力,通过拍摄美景,探访古镇古村,着民族服装、讲民族语言,跳民族舞蹈,参与非遗体验游,已然成为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品味非遗、爱上非遗,爱上大理。

  创新性与可推广经验

  保护区建设是大理州委、州政府实现“文化铸州”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振兴传统工艺等国家发展战略,大理州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努力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大理州建成57个非遗工坊,鹤庆银器带动9000余人从事银器加工销售,2021年产值约31亿余元,网络平台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鹤庆新华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剑川木雕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约5.6亿元,带动23000余人就业。白族扎染2021年产值约7000万元,带动5000多人就业,形成“家家可见,人人都会”的传承氛围。“鹤庆银匠”“剑川木匠”获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品牌。

  大理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等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等特色节庆文化活动推陈出新,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等特色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项目。众多非遗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众多传承体验设施成为了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的网红打卡地。大理市双廊非遗旅游小镇、鹤庆新华银器小镇、诺邓古村、喜洲古镇白族特色非遗旅游街区、巍山南街非遗旅游街区、弥渡县密祉镇文盛街村6个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名录”。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资料图)。大理州文旅局 供图

  “非遗+产业”,传统工艺在大理州振兴。全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对话会、传承培训、讲座、论坛等系列活动,长期与中央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高校合作,在技术改良、文创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扎染、大理“瓦猫”等知名非遗品牌。各县(市)“非遗+传习所+合作社”“传承人+公司+农户”等新模式逐渐形成,引导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保护实验区建设以来,大理州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齐心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得到了生动实践。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成功创建,标志着保护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下一步,大理州将认真总结经验,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着力提升保护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紧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将非遗之美、文化之韵融入社会生活,让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和谐共生,描绘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的美丽画卷。(完)

【纠错】 [责任编辑: 康静 念新洪]
01007021008000000000000001112024131069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