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农技协承办的中国科协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
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张建华致辞表示,科技小院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具有内部可持续性和外部可推广性,为青年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要利用科技小院这个平台强化学术交流,激发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深化经验交流,打造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窗口;加强开放合作,汇聚科技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强大合力。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致辞表示,科技小院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创新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沙龙活动的举办,对探索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号召广大青年科学家投身科技小院建设和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农技协理事长柯炳生阐述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小院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大力支持,有助于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不够用、不及时、不全面等问题。科技小院联盟要逐步发展为一个全覆盖、效率高、影响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详细介绍了科技小院在洱海开展水质保卫战、高质农业攻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三大战役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生态振兴+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实现生态增值、科技增效、文化增韵的新路径,为洱海流域乡村振兴进行了积极探索。
青年报告环节,长江学者陈新平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李荣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罗文海教授、郭岩彬教授、许稳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韦中教授,瓦赫宁根大学王梦茹研究员等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7位青年人才,从蔬菜产业发展、农林废弃物有机类肥料化、有机肥产业、微生态与根际健康、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阐述了研究成果。陈新平建议,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推进、多方资源整合赋能,调研分析、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三多五步”法助力科技小院服务产业发展,同时呼吁遵循“应用场景有潜力、依托伙伴有动力、学生老师有能力、扩大外联有合力”四个原则办好科技小院。罗文海建议,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是推动有机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亟需多主体参与,建立“政府服务企业、企业帮扶农户、科技支撑企业、治污保护生态、生态反哺发展”的有机肥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新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吴良泉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张社梅教授、吉林农业大学王秋举副教授、广西金穗集团技术总监李宝深、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研究生代表Saturnin Zigain等5位青年科学家围绕实践案例作精彩报告,为新时代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吴良泉表示,依托科技小院,形成了点上剖析问题、技术革新、线上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多主体联合推动技术大面积应用的“点上突破、连点成线、面上开花”的联动模式,并建议加强政府、企业、农户等联合,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发展。Saturnin Zigain分享了在中国科技小院学习的经历,介绍了他结合自己国家实际开展创新实践的案例,并呼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共享中国科技小院的经验。
此次沙龙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生产一线等领域广大涉农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开放协同、高效优质的交流共享平台,推动以科技小院建设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