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云南中行”)提示广大消费者,警惕披着“法律援助”“解决债务”等外衣的“非法代理”维权组织,谨防上当受骗,甚至承担法律风险。
26岁的昆明市民小李(化名),最近就因轻信网络上的信用卡“全额退息退费”广告,不仅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还白白损失数千元。原来,喜欢购物的小李经常发生超过自身消费能力的网购行为,每次冲动消费后只能通过信用卡分期等方式填补缺口。有一天,小李无意间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一则信用卡“全额退息退费”的广告,随即通过广告上的联系方式联系对方。
“代理维权”公司工作人员向小李介绍了“全额退息退费”业务,并展示多个“成功退费案例”。对方称,可以让银行退回她过去4年的信用卡分期手续费以及因最小还款而产生的全部费用。这完全超出了小李的预期,再加上“成功案例”的现身说法,小李决定办理业务,并按对方要求在线上签署一份“正式合同”,随后通过网络转账预交了4000元,并邮寄了一张本人实名办理的手机卡和身份证复印件到指定地址。对方承诺如果银行退费不成功,便全额退款。小李想到自己签署的是“正规”合同,并且还有对方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地址,认为风险可控。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代理维权”公司工作人员通过询问小李掌握了她的个人身份、家庭成员、工作单位等信息,多次冒充小李向银行及监管部门进行电话投诉和书面举报。银行工作人员迅速联系到小李本人,向其详细解释了账单费用,并请她警惕“代理维权”骗局。诉求没有达成的小李联系“代理维权”公司退款,这时她发现自己的联系方式已被对方拉黑,对方电话也变成了空号,同时还频繁接到网贷公司广告电话……
云南中行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一些披着“法律援助”“解决债务”等外衣的非法“代理维权”组织及个人活跃在网络上,专门针对信用卡持卡人制定“维权方案”,教唆持卡人甚至冒用持卡人身份对银行进行恶意举报、投诉。这一行为不但使持卡人损失钱财、浪费精力、泄露个人信息,而且也无法实现免除“合同”约定所需承担的息费的目的,还有可能因参与非法“代理维权”而承担法律风险。
云南中行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一要合理选择与自身经济状况和风险承担能力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二要通过正规渠道合理维权,消费者如果对银行的服务或产品不满,可通过直接向银行机构投诉、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监管部门反映、法院诉讼等正规渠道合理维权;三要切忌轻信非法“代理维权”,警惕通过捏造事实、违背合同恶意进行举报、投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