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云南自古以来就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这在2000多年前的古滇国时期就有明显体现,例证就是数量庞大、造型丰富的古滇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介绍,古滇青铜器涉及题材众多,其中关于动物的有狩猎场面、动物搏斗场面、生态链或无特殊场景的动物雕塑等,动物包括牛、虎、蛇、猴、鹿、马等数十个种类,“可以说在古滇青铜器中大部分器物都有各类动物的影子。”
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
出土于晋宁石寨山71号墓的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其器盖记录了骑士狩猎的场面。通体鎏金的滇国贵族骑跨着装扮精致的骏马,他的仆从一人骑马、一人作奔跑打斗状,三人还携有两只猎犬,追逐着两头有分叉鹿角的公鹿,此外还有一兔一狐在贴地奔跑。
两个鼓身还有很多阴刻线纹:上鼓胴部刻11只展翅同向飞翔的犀鸟;腰部为狩猎图,描述了猎人手持长矛捕猎野猪和鹿的场面;足部为各种动物相互争斗的情景,由阔叶植物纹间隔为4组。下鼓胴部由7只飞翔的凤组成;腰部有虎牛相斗及鹿、鹰、豹、蛇、雉鸡等10余种动物。
动物搏斗场面铜贮贝器。
同样出土于石寨山71号墓的动物搏斗场面铜贮贝器,则记录了一场完全由动物“出演”的场景:器盖上2牛1虎相互搏斗,老虎凶猛却处于下风,其左后腿被牛角刺穿,身体向右侧倾即将倒地。由于厮杀场面过于激烈,猴子和飞鸟受到惊吓爬(飞)到树梢以自保。然而,此场景中的牛并不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两只猛虎作为器耳作向上攀爬状,似乎即将加入这场战斗。
此外,一些古滇青铜器还以家养或野生动物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峰背牛、牦牛、鸳鸯、孔雀、狐狸、柴狗等,说明了古滇人对动物和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情感。
樊海涛说,善于观察的古滇人并未将目光停留在动物的表面,他们还深入思考,提炼生物链的自然关系。
虫兽纹铜臂甲。
江川李家山13号墓出土的虫兽纹铜臂甲,就被阴刻了虎、豹、猴、熊、鹿、野猪等虫兽纹十余种,其中有豹子捕食雄鸡、雄鸡捕食蜥蜴,其线条纤细、流畅,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虽历经上千年,仍不失其艺术魅力。
捕食、搏斗,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直观体现。专家表示,古滇青铜器中常见的牛与虎的题材,或许还体现出崇拜虎与崇拜牛的部族之间的争斗关系。
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的牛虎铜案。
马作为主要的战斗力载体,在古滇青铜器中往往以贵族坐骑的形式出现,如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鎏金工艺体现出骑士的高贵与尊崇地位,而坐骑也进一步表现主人的英雄气概。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文博专家表示,从这些青铜器上,我们能够观察出古滇国时期人类与动物的相处模式以及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聪明的古滇人不仅记录下这些场景,并赋予其一定的含义。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古滇人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尊重。
古滇青铜器中也有一些植物的形象。樊海涛介绍,也许是古滇人对于动物的观察更多,植物的出现频率相对要少得多,多为以使画面更为丰满的装饰,如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在鼓身中就展示了3种植物:一为树叶长密的羽状复叶树木,一为主干弯曲的阔叶形树木,一为圆形羽状复叶的树木。
古滇青铜纹饰中的部分植物。
樊海涛表示,古滇青铜器上大量动植物的生动体现,在世界青铜文明中可谓十分独特罕见,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云南古代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文物背后,还彰显了古滇人对于人与自然相伴相生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记者:严勇
参与采写:叶之声
图片均为云南省博物馆供图,邢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