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中国多方合力推动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

2021年10月28日 14:47:16 |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10月28日电(记者严勇)清晨,位于云南的大寨子监测站附近一片林子里,传来无量山“明星物种”——西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而比它们起得更早的监测员熊有富,注意力高度集中,仰着头、侧耳倾听。

  正在树枝上休息的西黑冠长臂猿。唐云 摄

  靠着长期以来练就的敏锐听觉,熊有富大概确定了这群长臂猿的位置,并在约半小时后找到了它们。他挪着步子靠近,随后停下来拿笔记录下这个家庭群的行为特征。

  此时,高大的树冠上,一只母猿正帮着公猿梳理毛发;旁边,四只小长臂猿在林子里上蹿下跳嬉戏打闹。而熊有富就在十几米以外静静地观察着。

  早些年,受盗猎等因素影响,长臂猿很怕人。人只要稍一靠近,长臂猿就会以“风一样的速度”逃离,当地人因此称它们为“风猴”。

  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副局长谢有能说,这一现象在2006年得到了改变,监测员即便不投食,也能近距离接近它们。因为村民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西黑冠长臂猿对人类越来越信任。

  熊有富小时候,他所在的村子里多数人以打猎为生。如今,有130余名村民成为护林员,积极参与到长臂猿的保护和监测工作。“哪家有小猿出生了,哪家亚成年猿出去另立门户了,我们都能第一时间知道。”熊有富说。

  无量山里的西黑冠长臂猿。唐云 摄

  西黑冠长臂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无量山、哀牢山一带,其中又以无量山居多。日前,经专家评审会确定,无量山区域现有西黑冠长臂猿104群,比2010年增加了十多群。

  “这是多方努力的一个结果。”长期从事长臂猿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难掩激动之情。因为这一切来之不易。

  多年的种群动态监测表明,西黑冠长臂猿平均每隔四年育有一胎,种群数量增长较为缓慢。结合三次调查结果来看,这一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呈稳中有升趋势。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科研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

  蒋学龙(前)跟同事在野外工作。李忠林 摄

  1990年,26岁的蒋学龙从昆明出发,经多次辗转最终抵达无量山,见到了由此结缘一生的西黑冠长臂猿。那时,科学界只知道无量山有西黑冠长臂猿,但对其分布区域及种群数量一无所知。

  “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鸣叫声。”蒋学龙说,这是西黑冠长臂猿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每天日出前后,它们就会在阵阵鸣叫声中开启一天的生活。

  为此,野外调查期间,蒋学龙赶在日出前半小时抵达预定的地点,通过叫声来确定长臂猿位置。起初,由于对当地长臂猿群体活动区域缺乏了解,人去猿空是常有的事。但只要一天没找到它们,他就不会下山。

  此后,蒋学龙几乎每年都要去几趟无量山,为的是完整采集到长臂猿群体的行为活动信息。每次出发前,他总要把行李箱塞满,除了野外观察用具,还有锅碗瓢盆和适量的菜米油盐。

  “同事说我出差就跟搬家一样。”蒋学龙说,那个时候开展一次野外调查,往往是两个月以上,吃住都要在山上,远离村寨。

  “以前进山都是靠肩扛背驮,很多吃的用的短时间内很难运进来,有一次我们等了20多天才吃到蔬菜。”谢有能回忆说。

  蒋学龙(右一)在树干上监测西黑冠长臂猿。李小平 摄

  在深山密林里,有时候长臂猿没寻着,倒遇到了猛兽。蒋学龙曾先后和云豹、黑熊不期而遇,不过因为沉着冷静,最终都化险为夷。

  如今,年近六旬的蒋学龙仍坚持在工作一线,让他欣慰的是,长臂猿研究和保护工作不仅后继有人,还具备了相当的科研支撑。小小的大寨子监测站,已培养出6名博士生,成为接续“猿”份的一股中坚力量。

  近些年,除了无量山、哀牢山以外,蒋学龙还开始关注滇西南等长臂猿栖息活动的其他区域。这些地方分布有少量的长臂猿,但迄今为止还没调查清楚种群减少的原因。

  “有些地方原先还能听到猿叫,现在很少听得见了。我们只有把威胁它的因素弄清楚了,才能做到更有效的保护。”他说。

【纠错】 [责任编辑: 丁凝]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021131027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