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13日电(记者 姜子炜 赵丹阳)也许你听说过亚洲象和绿孔雀,但你知道黑颈鹤、滇金丝猴和西黑冠长臂猿吗?你知道什么是极小种群物种吗?
极小种群物种具有种群数量少、种群规模小、生境脆弱、易受扰动、极度濒危、濒临灭绝等特点。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等都属于极小种群物种。
这是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召开。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中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分别都占全国总种数的50%以上,并且约五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和三分之一的脊椎动物为云南特有或国内仅见于云南。
云南对极小种群野生动物建立了人工跟踪、红外相机监测、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测、遥感观测等多技术集成的监管和动态监测体系。在无量山建立了西黑冠长臂猿和印支灰叶猴监测研究站,对栖息地、行为活动和种群数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创建了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亚洲象活动及其潜在肇事的及时预警,有效缓解了因亚洲象肇事导致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国家林草局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文忠表示,目前亚洲象数量已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3000只左右,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加到1300只左右,绿孔雀、黑颈鹤等多种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种群保护成效显著。
10月9日拍摄的COP15新闻中心入口欢迎标志。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2005年,云南省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以个体数量以“个、十、百、千”计、种群规模已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而濒临灭绝的物种为抓手,启动拯救保护行动。
十年来,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00多个,系统调查极小种群植物80余种,回归定植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16种3万余株,云南蓝果树、巧家五针松、华盖木等67种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杨家湾村拍摄的一株近地移植的巧家五针松树苗(8月20日摄)。新华社发
目前,中国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120种,其中云南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62种。“一个物种有时可以支撑起一个产业,极小种群物种是生物多样性资源中最为特殊的类群,如果灭绝了,我们可能就丧失了一次依托生物资源的产业发展机会。”杨文忠说,通过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
“我们呼吁各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行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努力和贡献。”杨文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