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样本

2021年10月12日 12:12:00 | 来源:瞭望

  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的云南,不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而且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了全国前列

  云南约有50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区增加和扩大,去年在云南发现大围山梧桐等新物种、新记录种256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长山 吉哲鹏 赵珮然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即将在春城昆明举行。七彩云南盛装迎接各方宾客,共商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描绘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这一刻,世界目光聚焦昆明。绿色、安全、智慧、节俭的办会理念让春城彰显独特魅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和谐步伐也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2月24日,黑颈鹤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大海子湿地嬉戏 胡超摄/本刊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青藏高原藏羚羊种群数量大幅增加……这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折射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扎实成效。

  据介绍,我国保护地制度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正是由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所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确定在云南昆明召开。

  据悉,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第一阶段会议包括开幕式、闭幕式、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其中高级别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从被确定为COP15举办地以来,尽管面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云南始终精心做好筹备工作,确保举办一届圆满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天喜说,云南突出绿色、安全、智慧、节俭的理念,开展绿色城市建设,实施绿色交通、绿色住宿、绿色会场、绿色宣传等一系列减排行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会议的筹备、举办全过程。

  比如,会场提供桶装饮用水、玻璃杯或陶瓷杯,并鼓励与会人员自带水杯,尽量减少塑料矿泉水瓶和一次性纸杯的使用;使用电子宣传册并公开下载方式,利用邮件向外宾传达相关信息,减少纸张浪费;选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公共交通和共享单车等为嘉宾和与会代表提供交通服务;酒店房间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具,鼓励自带洗漱用具,酒店餐厅使用玻璃杯和陶瓷杯,不使用塑料杯和一次性纸杯……大会还将开展碳中和行动,将通过新建碳汇林等方式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温室气体。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成绩单

  近期,云南野象北巡,象群一路游走,中国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管护,象群最终在人工引导下平安南归。云南保护濒危物种亚洲象的故事温暖全球。

  “近年,云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COP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马永福说,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生态系统类型。COP15在云南举办,与云南丰富的资源,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密不可分。

  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的云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众多生物物种只分布于云南。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说,云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大,使得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低,对外界干扰非常敏感。

  长期以来,云南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先后发布丽江宣言、腾冲纲领、版纳约定,率先制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

  曹永恒说,云南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建立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2020年底,云南全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保护面积占全省面积14.32%。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说,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85%的重要物种得以保护。

  云南约有50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区增加和扩大。每年迁徙至云南的鸟类达420种,赤麻鸭等7种水鸟数量超过1万只,并不断观测到鸟类新记录、新分布。王天喜介绍,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增至300头左右,滇金丝猴由1400只增至3300只以上,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至1300只左右。

  此外,去年在云南发现大围山梧桐等新物种、新记录种256种。野外已经灭绝的富民枳,在原分布地得到有效回归重建;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漾濞槭、滇桐、云南金钱槭等15种迁地保护的植株已正常开花结实……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

  守护诗和远方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云南傣族群众世代传诵的这句谚语,向人们传递着最为朴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不只是傣族群众。“十三五”期间,全省年均义务植树1亿株以上,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63岁的茸比家住香格里拉市普达措国家公园。这里平均海拔近3500米,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以前,砍树、打猎是群众的生活日常。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后实行的社区反哺政策,让茸比有了村民和“园民”身份。“一年领的补助和反哺钱数万元,环境没保护好,这钱就没了。”茸比说,保护好绿水青山,真的就有金山银山。

  茸比的身份转变是云岭大地谱写绿色生态发展答卷的缩影。

  “碧波荡漾、白云悠悠,洱海边有我最美的守候……”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的记忆里,以前洱海边都是沙滩,水质很好。后来洱海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水质急速下降。

  云南从2016年起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2017年,洱海流域2400多家餐饮和民宿按下“暂停键”,何利成家客栈被关停。2018年,他将房子整体后退7米,耳房部分拆除。何利成说,就这样拆掉,很难过,但看到洱海清了,环湖生态廊道建好了,感觉付出值得。

  “十三五”期间,大理州累计投入329.8亿元治理洱海;拆除环湖1806户生态搬迁户的房屋,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不只是洱海,云南各地为留住美丽乡愁,都吹响号角,迈出步伐。“十三五”以来,云南举全省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七彩云南,山青水绿,地美天蓝,正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23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