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绿色经济从“试验”走向“示范”

2022年03月29日 19:21:51 来源: 普洱日报

  2013年6月,普洱市获批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年6月,省委省政府普洱现场办公会强调,普洱要努力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扎实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绿色产业基地,打造试验示范工程,努力探索“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绿色发展道路,绿色经济逐步从“试验”走向“示范”。

  摸清资源家底 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

  普洱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评估核算,摸清绿水青山“家底”,定期评估绿水青山价值变化,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开展价值评估核算。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用货币化形式直观地核算出生态系统的价值量,摸清了生态资源家底。每年开展GEP和GDP双核算,确保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推动评估成果转化应用。评估成果为普洱市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各种宏观和长期政策制定、建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制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以及制定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如景东彝族自治县依据评估结果,对《景东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进行了修订,在全县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狠抓生态建设 从源头保护好绿水青山

  普洱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源头管控,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从源头保护好绿水青山。

  构建“一核两翼三带”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以思茅宁洱一体化为核心区带动墨江江城,以景谷景东镇沅和澜沧孟连西盟为两翼,澜沧江经济带、两山经济带、“绿三角”经济带多引擎带动发展的格局。

  评估调整生态保护红线。以现有的生态保护红线成果为基础,重点核实生态保护红线内合法矿业权、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等情况,识别存在的矛盾冲突,明确调整规则,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方案,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权威、科学、可执行。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对现有的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管理,围绕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提升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加强公益林保护与修复,实施国土大绿化,抓好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小微湿地建设,推动各类保护区矿业权有序退出,并确保新设矿业权不再进入自然保护区。

  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建立普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普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安排财政资金保障工作经费。实施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试验示范项目和普洱市中老越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全面推动水资源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实施以拆除取缔非法养殖网箱及捕捞渔具为重点的三年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农用地污染防治,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已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

  建设四大绿色产业基地 推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普洱以“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为实施路径,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特色生物、清洁能源、休闲度假、现代林产业四大绿色产业基地。

  建设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以茶叶、咖啡、生物药、高原特色食品为重点,重点围绕抓标准、抓整合、抓庄园、抓品牌、抓“互联网+”、抓融资上狠下功夫,以生产、加工、营销为关键环节,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机茶园认证证书面积累计达49万亩,咖啡种植面积达66.8万亩,生物药种植面积达60余万亩。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紧紧抓住“西电东送”“云电外送”战略机遇,围绕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加快提升中小水电开发的管理水平,适当发展风能、太阳光伏发电,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打造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2021年,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约9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规模约918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约10万千瓦,太阳能装机规模约2万千瓦。

  建设现代林产业基地。实施森林精准提升工程,积极发展林产工业,云景林纸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纸浆生产企业,景谷林产工业园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以石斛、黄精、白及、重楼等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食用菌为主的林下采集业,家畜、家禽为主的林下养殖业,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培育壮大特色经济林和观赏苗木产业,成为全省第二大澳洲坚果基地。

  建设休闲度假基地。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动生态资源与休闲度假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普洱茶文化、生态体验、健康养生等主题,建设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成功创建普洱国家公园、北回归线标志园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磨黑古镇、墨江双胞文化园等3A级景区,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评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建立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保障

  普洱加强绿色经济绩效评价与考核,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绿色检察”制度,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绿色经济评价考核机制,编制了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实施绿色政绩考核,将绿色经济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免、职务调整和奖惩晋级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下年度调整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安排的参考。开展常态化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领导干部离任先查生态账、环保账,促进了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探索实施“绿色检察”制度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构筑起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检察体系,为普洱绿色发展筑牢司法屏障;建立绿色信贷考评指标,将“绿色信贷及其占全市信贷比”纳入绿色经济考评指标体系,按年对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设立全国第一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创新开展咖啡价格保险试点、“肉牛+保险+信贷”试点和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项目,引导绿色企业上市及挂牌,建立绿色产品要素交易市场,大力推动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和普洱茶交易市场建设。

  绿色经济效益凸显 绿色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绩,试验示范重点任务总体完成,绿色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自然生态环境更加优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9%,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双增长,森林面积居全省第一,森林蓄积量居全省第一。建成自然保护区18个,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物多样性丰富,有18种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5种为国家II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绿色新兴动能迸发活力。茶叶、咖啡、生物医药、高原特色食品等特色生物产业成为“普洱名片”,茶园面积保持平稳,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增长,茶园绿色化程度迅速提升。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产值实现稳步增长,咖啡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00余家、认证产品500余个。清洁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能源供应能力稳步增长,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现代林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是云南最大的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约30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休闲度假核心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成功创建思茅区、西盟县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澜沧老达保、宁洱那柯里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心城区的负氧离子最高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14倍以上,城乡环境更加精致精美、宜居宜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西盟、镇沅、景谷、孟连、宁洱等县被命名为“云南省美丽县城”,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被列为省级特色小镇,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国务院列为202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城乡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梅子湖公园、洗马河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建成,城镇内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依托地域优势开发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产品、民族特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记者 于飞 通讯员 徐春媚)

[责任编辑: 邢苏蓉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