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快乐体彩
  • 快乐体彩

昆明富民县提效“农文旅”品牌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03月31日 23:09:42 | 来源:新华网

麦场村一景(3月23日摄)。新华网 刘奕 摄

  四面青山环抱、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休闲小广场设施齐全……走进昆明市富民县大营街道麦场村,村民说着这几年村子的变化。

  近年来,麦场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传承发展,探索形成了“稻鱼共生”生态种养产业,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综合效益,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互融共生、互促共进“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手中没把米,连鸡也不理。”过去的麦场村是富民县出了名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组织发展生产、服务群众效率低下,更别说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怎么办”“如何做”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首要难题。“以前的麦场村,道路又窄又不平,整个村貌破破烂烂,村民一年纯收入仅8000余元。”麦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常正标说。

  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产,麦场村探索将村级有偿收回的50余户闲置宅基地和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时,利用村内老旧公共场地及建设用地,将土地资源转化为资产,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麦场村根据闲置宅基地位置、损毁情况,逐步将其改造为停车场、文化广场、长廊游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盘活闲置资源过程中,麦场村充分考虑村民利益,以入股的形式形成合作机制。农民入了股、分了红就会有积极性参与资产的经营,农民也就成了村庄真正的主人。

  2020年,麦场村集体经济为零,2021年开始有了7.5万元,2022年达到12万元。常正标说,村集体有钱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变强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两委”办事的热情和效率也更高了。

麦场村平菇种植(3月23日摄)。新华网 刘奕 摄

  29岁的韩黎是土生土长的麦场村人,之前一家人靠种玉米、养猪生活,“以前猪肉价格波动大,家里的收入也不稳定。”韩黎说。2022年4月,韩黎联合几个村民向银行贷款,开始种植平菇。“目前,我们建设了15个大棚,占地约20亩,共有平菇菌包7万多个,一个菌包的产值在7元左右。”韩黎说。从为别人打工,到自己创业,2023年,韩黎和村友一起成立了合作社,积极带动村民种植平菇。“希望有旧厂房、旧大棚的村民能加入我们一起种植,合作社会统一回收、统一销售,解决村民销售难的问题。”韩黎说,对于今年的销售计划,“希望产值能达到200余万元。”

  道路好了,村容美了,怎么让外面的人来到麦场村,外面的企业了解麦场村,这又成为村“两委”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麦场村党总支决定发展“稻鱼共生”生态种养业,充分利用水稻和鱼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循环关系,水稻为鱼提供绿色生态生存水质的同时,鱼能够消灭部分害虫,鱼的粪便还能够给水稻提供营养,不仅能让水稻提质增效,还能产出生态绿色的稻花鱼,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稻鱼共生”综合收益,既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又以谷花鱼的经济优势提振水稻的经济价值。

  目前,麦场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参与到稻鱼种养,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时的4000多元提高到8000元左右。村民通过“稻鱼共生”生态种植养殖业,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每年8月,很多游客都会来到村子里购买谷花鱼,每公斤谷花鱼可以卖到60元,而且还供不应求。”常正标说。

  来的人多了,村子也渐渐出了名,麦场村“两委”认识到,村子的出路在生态,发展在产业和旅游。2019年,麦场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富民润雨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管理、技术、资金等入股,村民以农田、资金、劳动力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大米销售。常正标说:“目前,我们已经对‘谷花香’大米进行了商标注册,在一些超市设置了销售专柜,可以说谷花鱼和生态大米已经成为麦场村的金字招牌。”

  为了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赏景品鱼,麦场村还以“乡愁”为主题,修建了徒步步道、乡味广场,乡愁文化馆、农耕文化体验官、稻米精神展示馆也在建设中,让更多的游客体验农田抓鱼的乐趣,购买特色农产品。

  接下来,麦场村还将挖掘、传承自己独特的历史资源、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着力打造“鱼米麦场”乡建品牌,真正实现“一村一韵”。(赵普凡 刘奕)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70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