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 快乐体彩
  • 快乐体彩

【国际大学生节】“花木兰”在云南

2022年11月17日 10:22:46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11月17日电(康静 柴静 刘云)花木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她代父从军的事迹流传千古。而“花木兰”这个名字也伴随着来自老挝万象的ONCHANH THAMMAVONG的留学生活,与中国结缘近12年的她从这个名字开始,慢慢融入了中国的美食、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点点滴滴……

  昆明理工大学有个“花木兰”

  2010年,怀揣着对中国的向往,ONCHANH THAMMAVONG作为留学生进入昆明医科大学就读临床医学专业。为了让留学生们尽快熟络起来,也为了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老师通过观察给每个学生都取了一个中国名字,也将“花木兰”这个名字给了ONCHANH THAMMAVONG。

  “当时觉得我的名字和其他同学的不太一样,但也不理解这个名字的含义。”花木兰说,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她明白了这个名字代表着忠孝,代表着勇敢,渐渐爱上了这个名字。

花木兰和同学一同开展实验(11月14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在昆明医科大学学习6年后她回到了家乡工作,可她发现要想在医学行业深耕,还需要更多知识储备,于是她决定继续学业,就这样她选择了再一次前往中国留学并成为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如今已经研究生三年级的她,身边的老师、同学都换了,但她依然使用着这个名字。而她身边的人也都习惯了这个名字,有人会亲切地称呼她为“木兰”,也有人会直接叫她“花木兰”。

  花木兰的医学梦

  谈起为何会选择医学这个专业,花木兰说:“我从小就知道妈妈心脏不好,我想要学医治好她。”在心中埋下这颗种子后,她便朝着这个目标开始努力。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发现学习医学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她希望能帮助更多人,甚至是帮助自己的家乡发展医疗事业。

老师和花木兰等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课题交流(11月14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今年9月,花木兰已经进入研究生三年级,学习也迈入了实验阶段,紧张、困难的实验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让她萌生了更多关于医学、关于未来的梦想。

  “首先当然是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另外我还想当一名翻译。”花木兰说,作为一名留学生,首先要过的就是汉语这道语言关,加上自己本国的语言,还有精通的泰语,她算是掌握三国语言。正因如此,她也想在翻译方面作一些尝试,例如翻译医学相关资料、文本,将更多医疗知识带回自己的家乡,帮助当地医疗事业发展。

花木兰正在教授女儿老挝语(11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我在中国有个家

  今年开学后,花木兰身边多了一位新朋友——李晓雨,这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新朋友也为花木兰的中文学习提供了更多帮助。

花木兰与好朋友李晓雨在咖啡馆聊天(11月14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李晓雨来自河北,对昆明的饮食、环境并不熟悉,两人成为好朋友后,花木兰会带她了解昆明的环境,向她“安利”昆明的美食。而在两人一起吃饭、一起散步的课余生活中,李晓雨也会将花木兰不懂的中文教给她,花木兰也会教她老挝语、泰语,即使专业不相同,两人也在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如果说对汉语的学习让花木兰在理论上认识了中国文化,那么在昆明成家则让花木兰实实在在地融入了昆明。“我已经结婚了,跟中国人结婚。”花木兰介绍,2019年再次回到昆明后,她认识了一个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人,也就是他现在的老公何巍。

花木兰和何巍展示结婚证(11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两人在朋友的介绍下相识,十分聊得来,而何巍以及他家人的善良与包容也让这个老挝姑娘下定决心在中国成家。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今年9月领到了中国的结婚证。花木兰也开启了学校、家庭两边跑的模式,周一至周五她就在学校学习,潜心做实验,周末便回到家陪伴家人。一边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一边享受着家庭的温暖,这让花木兰觉得很幸福。

花木兰和婆婆一起前往菜市场买菜(11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在与花木兰成为一家人后,何巍与母亲也开始了解老挝的语言、文化,也学会了老挝的一些日常用语,他们就这样在对彼此的接受与包容中互相陪伴、共同成长。

花木兰一家在集市购物(11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在热情与包容中前行

  重庆的火锅、云南的豆花米线……这些都是花木兰钟爱的中国美食。特别是豆花米线,在花木兰看来,那就是家的味道,所以她也在学习做这道美食,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不仅可以给老公和婆婆吃,回家后也可以让家人尝尝地道的昆明味道。

一桌兼具中国特色和老挝特色的家常菜(11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虽说是吃,但花木兰认为这也是两地文化交融的一种方式。在与昆明结缘的近12年里,花木兰感受到交通越来越便利,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感受到了热情与善良;同时也感受到了包容,对彼此语言、文化的包容,这些都让她与中国越走越近。

花木兰的老公和婆婆正在品尝她制作好的豆花米线(11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教授黄芬介绍,学院每年会有5、6名留学生,主要来自巴基斯坦、老挝、喀麦隆等国家。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便是语言,老师和同小组成员也会通过组会汇报、集体活动等方式增进沟通与交流,在语言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帮助。

花木兰正在查阅医学书籍(11月14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在黄芬看来,留学生来到昆明理工大学学习知识,而他们也同样从留学生那里学到了知识。如花木兰一般毕业后可能会定居中国的学生,学校也会为他们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完)

【纠错】 [责任编辑: 念新洪]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3006131067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