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超级大乐透
  • 超级大乐透

干热河谷上演“只此青绿” 看云南红河县的绿色蝶变

2022年09月09日 17:34:56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9月9日电(康静 韩文萍)“高高山上是故乡,左有河来右有江;山高难把五谷出,水大难作救命汤……”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的一首歌谣,勾勒出了红河谷过去的面貌。如今,走进红河县迤萨镇土台村委会牛多乐、库博等片区,目之所及是满眼的绿意,连片的沃柑已经挂果,孕育着新一年的好收成。

  红河鼎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沃柑基地(8月31日摄)。新华网 韩文萍 摄

  红河州生态环境局红河分局局长龙海丽介绍,近年来,红河县抓好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产业绿色转型、生态旅游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荒山秃山逐渐变为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让荒山披绿

  从红河县迤萨镇向西,在干热河谷间、元蔓高速红河谷出口处,有一个“百果园”,这里就是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色生产基地万亩生态果园。

  该公司总经理何学明介绍,自2014年落户红河县以来,公司共流转土地4.1万亩,目前已开发3.8万多亩,预计年底可全部完成开发。果园里主要种植芒果、柑橘等水果,还专门开发了一片“百果园”,未来将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此外,该公司还种植柚木、云南石梓等经济涵养林共1.5万多亩。

  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一角(资料图)。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干热河谷温差大、日照强,在此种出的水果很甜,但最大的短板是缺水。龙海丽介绍,红河县紧盯工程性缺水问题,按照“高水低用、低水高用、河库连通、引提并举、改沟为管、综合保护”的思路,实施了一批水库建设项目、引调提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一河五库”连通工程,着力破解发展瓶颈。

  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红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规划、修路、架管,从洛甫水库引流灌溉,建成数百公里高效节能的自压式滴灌管网,为果树生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望着眼前长势良好的果树,何学明想到了初来此地时的情景,“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道路不畅,村民生活也比较困难。”现在,荒山变绿坡,不远处就是高速公路,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公司务工,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

  “扎根在这里,看着果树一天天长大,内心有一种成就感。我们将继续守住初心,种好果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何学明说。

  红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祥介绍,截至目前,红河谷开发了以芒果、柑橘等为主的热区水果21.5万亩,引进和培育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河鼎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27家。通过林果种植,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率达58.3%。

  科技赋能让绿水青山生“金”

  距离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0分钟左右的车程,就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山地未来创新中心”)。据介绍,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立足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难题,监测山地生态过程,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与生态循环创新,推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服务西南干热河谷综合保护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山地未来创新中心的路边,那些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树种和草种其实都是经过科研人员精心筛选的。比如外来的金木棉,它们不止看起来漂亮,成熟后经过加工可做成毛巾、衣服等产品。

  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团队开展了干热河谷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初步建立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库,将科研、科普与保育相结合,开展种业创新与良种繁育,为高原特色农业提供科技支撑(9月1日摄)。新华网 韩文萍 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许建初表示,为了做好红河县干热河谷开发与保护这篇大文章,他和团队成员抓住特色种质资源,引进、筛选了荔枝、芒果、金木棉、猴面包树等树种,采用乔灌草一体种植的方式进行种植。此外,中心还着力做好种养结合工作,支持特色食用菌开发;着力养好“一条虫”,把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等进行生物处理,用于黑水虻养殖,黑水虻又是养鱼的优质饲料,这样一来有助于实现畜禽渔循环发展。

  许建初介绍,目前,山地未来创新中心在红河县干热河谷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荔枝产业园试产,并通过沪滇合作平台将荔枝销往省外;金木棉产品销售计划也已拟定,届时将发挥红河县原料优势和上海技术优势,真正让干热河谷增绿、生金。

  农文旅融合吸引年轻人“归巢”

  “不到撒玛坝,不知梯田大”,位于红河县南部的撒玛坝万亩梯田是目前世界上集中连片最大的梯田,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来此,寻一处客栈住下来,欣赏并记录下梯田的壮美风光。

  在民宿,可以边喝茶边欣赏梯田美景(资料图)。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在红河县宝华镇朝阳村委会龙玛村,有一家名叫“云上居”的精品民宿,负责人石文勇介绍,自今年1月开业以来,民宿入住率不错,基本保持在七成左右。

  石文勇曾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也尝试过创业。想到自己喜欢旅游,又看到家乡在开发撒玛坝梯田,于是有了回乡投资带动村民共同发展的想法。经过考察、学习,他决定开民宿,目前已聘用7名村民在此工作,每月工资在2500—5000元。

  对于未来,石文勇有着更加清晰的规划,他想成立合作社,对农民进行专业的种植、养殖培训,把文化和旅游更好地融合起来,让家乡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石文勇的故事只是红河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龙海丽介绍,按照“生态循环、融合发展”的模式,红河县扎实推进哈尼梯田农耕文化、干热河谷观光与休闲农业、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服务和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大局,助力打造马帮古城和撒玛坝梯田两个重点旅游文化聚集区。2021年,红河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12.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1亿元。

  “下一步,红河县将整体谋划50万亩干热河谷综合保护修护规划,努力打造体现干热河谷特质、展现红河县生态成色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龙海丽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6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