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美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乡金麦村青草屋小组,大山顶上,全村最高处的一户农家小院里,饶万春仰面躺在床上,双眼盯着斜上方用竹棍和卷筒纸固定着的手机,右手撑着一个铁制文具盒,用电容笔在手机上敲下一段段文字。
饶万春今年31岁,6岁时罹患肌肉萎缩,一开始还能坚持上学,11岁丧失站立和行走能力不得不辍学在家,14岁时双腿彻底失去知觉,只有头部和双手可以小范围地活动。自此,饶万春的人生陷入了“严冬”,“人生被‘冻结’了,站不起来,动不了。孤独,自卑,绝望。”
饶万春的母亲帮他擦身体(4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摄
饶万春的家人,却从未放弃他。“我们找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花光了积蓄,也没能控制住病情。我多希望得病的是我,我替儿子受苦。”说起饶万春,母亲饶菊芬眼含泪水,话语里全是关爱和心疼。
饶万春卧床以来,除了无微不至的照料,哥哥嫂子还把家中的“财政大权”交给了他。在饶万春的床头,放着一个木制小箱子,嫂子杨桥花告诉我们,家里卖羊、卖魔芋的钱,还有值钱的家当都在里面,“我们就是想让他宽心,让他知道他是家庭中很重要的一员,不是什么拖油瓶。”
哥哥嫂嫂带饶万春去县城(4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摄
家人的关爱,给了饶万春活下去的勇气;而写作,则给了饶万春活下去的希望。
2017年8月,饶万春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残疾人乒乓球运动员,她努力训练、认真比赛的拼搏精神,瞬间点醒了在床上浑浑噩噩躺了多年的饶万春,“与其在床上等死,还不如拼一把!”
认识到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后,饶万春想了很多,最终决定尝试写点东西。“我只有头和手可以小范围地活动,能做的也只有写写划划了。”
自此之后,只要身体不疼痛,饶万春就在家人的协助下架起手机,用电容笔在屏幕上敲敲打打。刚开始的时候,几个小时下来,也只能敲出几十个字。不仅如此,对于小学都还没毕业的饶万春而言,别说写得好,要写通顺都难。
饶万春在写作(4月12日摄)。新华网 李浩摄
写什么?怎么写?如何传播出去?几年下来,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饶万春和家人。2020年6月,一家人带上饶万春,到云龙县残联求助。
了解到一家人的困难,云龙县残联干部张艳霞没过多久就给饶万春找了线上的写作训练营,一段时间下来,饶万春明显感觉写作顺畅了不少。在张艳霞的建议下,饶万春开通了头条号,把文章传到互联网上,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帅气的网名——“饶小帅弟”。
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饶万春也是个“体育迷”,尤其爱看篮球赛,“现在都还记得小时候拍篮球的感觉,要是能再拍几下该多好!”他也有喜欢的影视演员,房间里贴着好几张胡歌的海报,“他演的每一部电视剧我都很喜欢,尤其喜欢李逍遥那个角色。”
病魔的摧残,让饶万春连打篮球这样再简单不过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更别提像影视剧中的侠客那样潇洒地四处闯荡。他将所有的体验与感悟、希冀与愿望,都化作文字,通过互联网,挣脱“冻结”的身体,飞出小院,飞出大山。
饶万春看篮球赛(4月12日摄)。新华网 李浩摄
《难以忘怀的小学》《母亲》《我的前十年》《细胞发芽了 春天还会远吗》《每一个孤独的人 心里都向往着一个窗外的世界》……开通头条号以来,饶万春笔耕不辍,去年共发布了100多万字,尽管文笔还相对稚嫩,内容也有些冗长,但饶万春文字中传递出的不向命运屈服、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感染了众多网友,粉丝最多的时候达1.9万。
最让饶万春自豪的是,他的笔耕不辍,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去年一年里,稿费和粉丝打赏加起来,有1万多块钱。饶万春用这些钱给父母买了新衣服,还特意送了200块钱给外婆,每到赶集的日子,他也总拿出一些钱来,给小侄子买玩具和零食。“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赚钱,非常高兴,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母亲推饶万春晒太阳(4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摄
在头条号实现“变现”后,去年年底,饶万春却出乎意料地注销了账号,“我构思了一部小说,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小说的创作上,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离我的‘作家梦’更近一些。”了解到饶万春的情况,当地作协也伸出援手,帮他修改文稿,指点写作技巧。
饶万春告诉我们,为了帮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作协的老师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万个春天”。如同这个群名一样,几年来,在被“冻结”的人生里,饶万春用笔耕不辍,再造了“春天”。
残联工作人员看望饶万春(4月13日摄)。新华网 李浩摄
“闻着春天的气息,朝着万个春天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因为罹患疾病,饶万春迄今为止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大理下关,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带上父母一起,到昆明、丽江、香格里拉,甚至是北京去看一看。(完)
出品人:韩海阔
监制:李霞
统筹:罗春明
编导:赵普凡
摄影:赵普凡 李浩
撰稿:念新洪
剪辑:李浩
外联:黄晓英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