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病理医生陈天星:奋战在医院的“法官”

2022年01月12日 08:39:00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1月12日电(李晶晶 刘东)这里,没有进进出出的病人、或喜或悲的家属、也没有机械的叫号提示,只有空荡荡的走廊、冰凉的医疗器械、琐碎的信息核对和一阵又一阵福尔马林的刺鼻气味。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2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作为医生,和他们相伴最长的不是病人,而是显微镜和病理标本。他们没有掌握生与死的能力,但从他们手中出具的每个结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岭。他们就是病理科医生,被称为“生命的法官”。

  36年的坚守,源于热爱

  2021年12月30日8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陈天星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今天是她60岁的生日,也是她退休的日子,对陈天星而言,这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到办公室后,她与往日一样坐在显微镜前,认真阅片。阅片报告结果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直接决定着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其未来的命运。

陈天星(2021年12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工作期间,陈天星时常以科室为家,与显微镜为伴,多年的积累沉淀让她总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她像一把利刃切开病因,为患者的治疗指明方向。

  陈天星介绍,病理科的工作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一张办公桌、一台显微镜、一张玻璃片就是观察与研究病症的全部工具;而复杂在于病理科的工作内容,需要熟悉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各种疾病。工作起来,陈天星常常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一天,与形形色色的细胞孤独对话。

  即便如此,陈天星对她的工作依旧充满热忱。她说,这就是“第二个家”,能坚持下来,只是源于对这份救死扶伤工作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一份崇高的、充满成就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学习永无止境,病理更需精益求精

  走进病理科取材室,这里的构造有点像厨房,不仅有通风柜、冰箱,还有案板、刀剪等器具,几个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正在取材平台上忙碌着。旁边,摆放着一排排的标本袋,里面装着病人活检或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

  陈天星介绍,一张优质的病理切片需经过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50多道工序,程序复杂且严谨,这些工序都将为病理医生的准确诊断提供可靠保障,有的病例还需要进行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检测才能得出更精准的病理诊断。而在为手术中的病人做冰冻切片工作时,病理医生必须在30分钟内快速出具病理报告,为手术医生提供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等参考,这对病理医生的专业能力和经验都是极大的考验。

在医院会议室过生日的陈天星(2021年12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病理医生最怕的是对疾病认识的不够全面。”陈天星介绍,病理诊断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不同医院仪器检查的结果可以互认,而病理检查报告却不行,就是因为病理的复杂性,即使是同样的疾病也有不同的病理特征,而不同的疾病又存在相似的病理学形态,判断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诊疗方向。

  “一个优秀的病理医生不仅要学得广,还要学得精。首先必须是全科医生,从头到脚的病都要知道,不然就无法对疾病进行诊断。”陈天星说,随着越来越细的临床专科的发展,病理也要跟上亚专科发展,精细化诊断,才能指导临床精准治疗,“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学习、不断查阅文献,唯有如此,才是一个合格的病理医生。”

  医学永远在路上,年轻医生更需成长

  “病理医生差之毫厘,临床诊断就会谬以千里,一定要练好读片基本功、疑难病例多请教、与临床科室多沟通,迅速让自己成长起来。”陈天星常对年轻病理医生说,走上这条路,就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去除杂念、心无旁骛才会学有所成。为帮助病理科年轻医生提升综合能力,陈天星会经常组织年轻医生参与病理讨论,尤其是遇到典型或疑难片子,第一时间带他们阅片学习。

陈天星(左二)与同事合影留念(2021年12月30日)。新华网 刘东 摄

  从医36年,陈天星已经数不清看了多少病理切片,但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虽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工作不“退休”,因为人生很短,但医学的路很长,她有太多和病理学有关的事没做完。

  “职业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就必须担负起这种责任。”陈天星认为,对于在病理科工作的人而言,每天面对的不只是切片,更是切片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同时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健康梦和家庭幸福,唯有恪尽职守、精准诊断,方能不负生命的重托。(完)

【纠错】 [责任编辑: 范芳钰]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4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