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怒江四年记战贫 把一部中国减贫影像志献给世界

2021年11月19日 16:39:05 | 来源:新华网

《落地生根》海报

  由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有限公司、云南金彩视界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云南广播电视台、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摄制的《落地生根》是一部反映中国政府和农民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纪录电影。

  2017年3月,导演柴红芳带领电影《落地生根》摄制组来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扎根”。在这4年里,柴红芳和她的团队,聚焦中国深度贫困人群,用镜头对准扶贫干部,真实、真情地记录了热爱乡土、憧憬未来的沙瓦怒族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命运,一步一步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的全过程。

  《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日前接受新华网采访,回顾了与沙瓦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讲述了记录脱贫攻坚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落地生根》剧照

  “中国故事,要让世界看见。”

  柴红芳从2008年开始拍摄纪录电影,她用4年的时间创作了反映中国二代农民工爱情故事的纪录电影《寻爱》。之后,又“驻扎”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两年半,拍摄了《中国人的活法·穿山》。

  2017年,柴红芳带领《落地生根》摄制组再一次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通过四年多的追踪拍摄,以一部特殊的纪录电影向世界讲述了中国人与贫困决战的感人故事。就在影片杀青的同时,2020年11月14日,云南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这其中就包括影片的拍摄地怒江州福贡县。这4年,碧罗雪山见证了中国政府和农民攻坚克难的精神,也见证了中国纪录片人的勇敢和坚守。

  “从《寻爱》到《中国人的活法·穿山》再到《落地生根》,其实都是在讲述平凡中国人最真实的故事。《落地生根》不同之处是更加注重呈现党和政府对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的投入和扶持,体现了决战脱贫攻坚这一特殊‘战役’里的各方决心与信心。”柴红芳说,怒江州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被称为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沙瓦村里的故事是中国最贫困群体与贫困“战斗”的故事,也是中国扶贫政策落深、落实、落地的故事,这也是她将镜头对准这里的缘由。

  “中国故事,要让世界看见。”这一直都是柴红芳的愿望,也是《落地生根》摄制组全体成员的愿望,讲述中国人的骨气,展现中国农民的意志,呈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中国大地上的精神风貌是《落地生根》最想呈献给全世界的。

《落地生根》剧照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新时代最平凡的故事讲好。”

  “2017年2月我就开始调研,几乎是把云南跑了三遍。第一次,我与策划周小力、制片人李云亮三人到云南省各地实地考察扶贫情况,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去了云南上百个村庄,才基本确定了沙瓦村;但是,我还不太放心,又跟摄影师去了一趟;第三次,我自己去村子里生活了一周,我才放心了,最终确定了《落地生根》的拍摄地为沙瓦村。”柴红芳表示,纪实电影是记录真实发生的故事,在制作前期就需要对人物力量、人物走向等有准确的判断。

  “村里的元素特别丰满,非常符合我的要求,有建档立卡户,有非建档立卡户,还有怒江峡谷特别美好的景色。”在柴红芳看来,特点鲜明的沙瓦村能够拓宽纪录影片的创作空间。

  虽然团队早已预料到了在边远贫困山村的拍摄艰难,但是面临的重重挑战却超乎他们的想象。屋顶漏雨、窗户漏风、蚊虫叮咬、宿舍紧靠村民的猪圈、生活用品全靠马匹驮运上山、网络是摄制组与当地移动公司沟通后才解决的……对于军人出身的柴红芳来说,环境的艰苦并不可怕,不能融入村民们的生活才是她当时最担心的问题。

  “语言上有很大的问题,这里基本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很少有外面的人进到村子里来,多数村民性格内向,不会讲普通话,不喜欢自己吃饭等日常生活场景被拍摄,见到我们就躲,拍摄前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盲拍’。”柴红芳说,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团队创作氛围,如果问题不解决,那么后面的一切工作都要停滞。

  “我去学了很多怒语,跟村民们学唱歌、学跳舞,帮他们做饭、干活,从山下驮上来的面做成饼子、焖面,挨家挨户送,用真心换真心。”越深入村民生活,柴红芳越希望把村民们鲜活的面孔展现给外界,越期待把当地脱贫的故事呈现给观众。“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把新时代最平凡的故事讲好。”柴红芳说,最基础最简单的融入就是要理解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跟他们沟通。

  “对我自身而言,最大的困难是对国家政策的全面理解。”柴红芳在没有公路、没有网络、几乎与世隔绝的沙瓦村学习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从国家到云南省再到怒江州,最后落实到村,“吃透”了每一个层面的政策。

  柴红芳讲道,当时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条通村公路。但是,路的问题根源是要易地搬迁还是修路就地脱贫的问题。所以,影片就把主要矛盾聚焦在“路”这一强烈所需之上。

  在2018年以前,沙瓦村通往外界的唯一山路,是一条延绵6公里的窄窄的山路,遇到雨雪天村民几乎无法出行,后来,在福贡县政府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才修成一条只能步行的水泥山道。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有了收成也很难背下山去卖;冰箱坏了得靠人力走数十里山路背下山维修;夜间突发疾病,为了安全也不得不等到天亮,还要在全村男人的轮流接力下抬下山就医……

  帮扶队员在进村入户后,与当地政府对沙瓦村进行了沟通调研,了解到沙瓦村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周围百里拥有稻田耕地、自然风光较好,研究决定通过修路发展旅游产业,把路修通,打牢这个脱贫的基础。经过相关交通部门的实地勘测地形,进一步对沙瓦自然村是否具备修路的可行性加以论证。沙瓦村2017年9月开始修路,2018年通路,2019年土路“升级”为水泥路,村民们的生活也伴随着这条“非凡之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柴红芳工作照(资料图)

  “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我非常荣幸能够经历并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落地生根》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减贫影像志。影片没有回避偏远、贫穷、落后等符号问题,而是用最真实、客观的镜头、最真切的语言,展现出沙瓦村“一步跨千年”的奋斗历程。

  柴红芳讲道,这部纪录电影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与贫困做斗争的历程,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创造人类减贫史上伟大奇迹和历史性成就的影像见证。

  “贫穷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们是贫而不陋的。沙瓦村民的艰难很大程度上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但也正是因为与世隔绝的环境,他们待人非常朴实和真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我。”柴红芳表示,她想通过影片表达出中国农民身上勤劳、善良、团结的美德以及他们热爱土地、相信并愿意配合政府的决心。

  “我在一线遇到过许多帮扶队员和各级干部,他们有的献出了生命,有的忠孝不能两全,有的承受病痛但依然坚守,他们都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中流砥柱,我们要感谢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柴红芳说,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她能做的就是拍摄这样一部影片,讲述好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从普通百姓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来展现扶贫的成效,无论多少年过去之后,时时刻刻提醒观众铭记这段攻坚克难的岁月。

  “《落地生根》是我真正意义上执导的跟国家政策相结合的一部影片。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我非常荣幸能够经历并见证这一伟大时刻。”柴红芳表示,拍摄制作《落地生根》四年多的时间里她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不仅取得了被拍摄者的理解与信任,还得到著名剪辑师、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王丹戎等电影界大咖的支持与帮助,在创作中收获良多。

柴红芳工作照(资料图)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修路,现在他们面临的问题是要调整节奏,通路之后,青山绿水可以发展旅游,但是因为很多村民没读过书,文化水平有限,我明显感觉到他们不能适应现在的节奏,对旅游发展或者产业发展没有概念。”在柴红芳看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村民们还需要政府引导,转变思路。

  “其实改变发展的思路,比修路还难。”柴红芳认为,现阶段沙瓦幸福生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通路并不是结果,未来政府如何调动好村民致富的积极性,把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还需要探讨研究,村民们如何团结一致将这条“路”打造为发展产业的路,向“更好日子”奔赴还需要很长时间。

  “现在从219国道半个小时就能到沙瓦村,我非常能体会到脱贫攻坚‘弯道超车’的幸福感。”柴红芳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可以继续记录沙瓦村乡村振兴之路,可以通过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真正跟随一个村落从贫困到富饶。(完)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华陵]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07131031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