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珍鸟重现 看德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叶”与“芳华”

2021年10月14日 20:14:15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10月14日电(刘奕)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江河流泻,生机勃勃……被誉为中国“亚马孙”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镶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色明珠。

河燕鸥(2021年2月10日摄)。新华网发(郑彬 摄)

  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确认在德宏州拍摄到一只成年雄性灰腹角雉,这是在中国境内自然环境中首次拍摄到此鸟类照片;2021年,易危物种棕颈犀鸟在消失30年后现身德宏;全球性濒危物种黑腹燕鸥更是在时隔61年后,在德宏州重现。

  珍鸟重现,背后反映的是德宏州多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近年来,德宏州把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仅让德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得以接续,也为这颗绿色明珠注入了生机活力。

  “天时 地利 人和”造就中国鸟类天堂

  1868年,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安德森,从缅甸进入德宏盈江开展生物考察,成为德宏州鸟类发现史的开篇。自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中国的鸟类学者也组织过多次综合科学考察,为德宏州鸟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资源的长期监测工作,为德宏鸟类的监测和保护揭开了新篇章。特别是近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采用更为先进的监测手段,有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对于德宏州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以来,有大量国内的观鸟者和自然生态摄影师来到德宏进行观鸟活动,他们为德宏的鸟类资源调查贡献了许多观鸟记录和影响资料,为德宏州鸟类发现的开启了一扇新大门。

  “近年来,德宏州委、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如推进‘森林德宏’和‘美丽生态德宏’建设,着力构建西南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为边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在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阳看来,“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使德宏州成为中国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

  刘阳认为,“天时”是根本,“地利”是基础,而“人和”才是关键。目前德宏州有记录的鸟类716种,占了全中国鸟类总数的50%,而德宏区域内的面积是我们国土面积的0.1%,这个数字无疑是十分惊人的。德宏州的鸟类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还有很多珍稀濒危和独具特色的物种,如犀鸟、鹛类、雉鸡、鹦鹉、啄木鸟等,鸟类资源已经成为德宏州的一张“特色名片”。

  “记录、研究、保护和宣传德宏州的鸟类,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也是实现德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刘阳说。

  德宏州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唯一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的热带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受到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德宏州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促使万物生长,造就了区域内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鸟类,鸟类生活所依赖的植物和昆虫都具有极高的多样性。

  “根”深“叶”茂 才能再续芳华

  珍稀动物的重现,与德宏州的绿水青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德宏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9月29日摄)。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9月29日,“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宏专场召开,德宏州委常委、副州长王伟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近年来德宏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阐述了德宏州如今绿色生态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背后的原因。

  德宏州先后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等法规,推进实施好《云南瑞丽江—大盈江流域发展规划(2020-2035)》,建立生态环境违法与其他违法行为的诉讼衔接、联合调查、联席会议、案情通报、信息共享等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德宏州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人人参与、全面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据王伟介绍,“十三五”时期,德宏州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德宏州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芒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从全省末位提升到全省前列;纳入国家、省考核的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化肥农药使用持续减量。城镇面山损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5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3000亩,开展营造林68万亩,义务植树887万株。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指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升级工作有序推进,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了系统保护,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菲氏叶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物种数量和藤枣、萼翅藤、大叶风吹楠等植物种群明显增加,5年共发现13个植物新物种。5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16万吨标煤,德宏州万元GDP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8.3%。累计建成3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34个州级生态文明村。

天行长臂猿(2021年3月16日摄)。新华网发(班鼎盈 摄)

  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越走越远,贵在持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在长久的保护中,如何激发当地民众的主动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是保护工作能够持续与否的关键。

  2015年2月,一支科考队群人翻山越岭来到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石梯村民小组考察生态及鸟资源。“观鸟”这个词第一次被提及时,致富的种子就埋在了村民心中。

灰孔雀雉(2021年5月3日摄)。新华网发(郑山河 摄)

  在盈江县政府和县观鸟协会的指导下,石梯村村民开始学习鸟类知识、当“鸟导”,科学建立鸟类观察点,开发出了全国第一个双角犀鸟监测点。其中,灰孔雀雉监测点,猛隼监测点开发后也吸引了众多观鸟爱好者前来观鸟。

  现在,石梯村守着绿水青山过着好日子。全县按照“一个‘鸟点’一种明星鸟”的思路,建成双角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各具特色的“鸟点”,建成了大盈江国家湿地公园、太平石梯、铜壁关、那邦等12条经典观鸟路线。200余家农家客栈,200多位农民“鸟导”能熟练辨别150多种鸟类,观鸟产业成为石梯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石梯村通过落实生态保护,实现从砍树人到护林人,从狩猎人到护鸟人,从贫困户到“鸟导游”的生态巨变。

双角犀鸟(2021年7月9日摄)。新华网发(孙晓宏 摄)

  珍鸟重现,是德宏州在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方面工作成果的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公众和民间的力量参与到德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保护工作已成为中国“亚马孙”的“根”和“叶”。唯有“根深叶茂”,德宏的芳华才可更动人,“美丽地方”才能更美丽。(完)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华陵]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07131024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