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2021年昆明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2022年01月10日 11:04:05 来源: 昆明日报

  创新之城 行稳致远

  ——2021年昆明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供图

  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2021年开年,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补短板链长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中的一项。清晰的目标为全年科技创新工作画好了“作战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热词。

  9月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完善“昆明高校联盟”“昆明科研院所联盟”运行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和省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落地昆明,打造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11月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创新”一词被提及44次,会议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全力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八大工程,激活创新引擎,增强发展动力。

  这一年,昆明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这一年,以清华紫光、华东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国科大为背景的3家新型研发机构(平台)落地工作有序推进;这一年,强主体、兴产业、促转化、谋合作、配资源、创环境为核心要素的特色凸显,科创事业阔步前行。

  管理到服务

  “昆明模式”逐步形成

  2021年12月初,云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印发实施,细化了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内容,全省创新工作有据可依。

  2021年10月27日,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正式启动。云南省科技厅和昆明市人民政府充分对接省、市科技工作和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布局协同创新重大任务,昆明率先在省市创新协同上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和有益经验。

  科技创新领域两件年度大事助力科创事业持续升温。2021年,全市共建共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多举措用活用人机制,制定出台系列政策,“科技管理”变“创新服务”。

  一方面,陆续制定出炉《新时期昆明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实施细则(试行)》《昆明市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规划布局,打造一批高质量、高能级、高贡献度的新型研发机构。

  另一方面,创新推进揭榜制。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揭榜挂帅”项目为引导,鼓励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到全市产业发展中最紧急的“卡脖子”难题和行业共性问题攻关。“年初开始,相关工作人员便前往上海、湖北、广州等地调研,结合本地情况完善有针对性的模式,于2021年7月2日发布全市第一个科技揭榜制项目,打造绿色能源高效利用的新农村试点工程。”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精准的研判让科创工作倍速推进。2021年初,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成为云南省首个面向生物医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市级层面,认定14个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暨科技创新团队,通过项目实施攻克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企业及产业协同创新水平。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云南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0个。

  经过系列统筹,截至目前,朱有勇、郝小江、王福生、张文宏等一批国内权威院士专家成为六大科技创新中心的首席科学家;首批“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与健康产品实验室”等3个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成为科技创新中心“最强大脑”;林下三七标准化产业化示范项目、新型绿色农药试验示范项目、围绕乡村振兴及碳中和的绿色能源温暖工程等一批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联动到创新

  主体能级迅速提升

  凭借研发和技术创新,许多昆明人熟悉的南坝化工厂摇身一变成了昆明明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2020年产值2000万元的基础上,2021年该公司产值预计突破3000万元。同样以污染治理为主要业务的昆明金泽实业有限公司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了“制污企业”到“治污企业”的转型,2021年上榜第一批昆明市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并被授予昆明市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要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为了夯实基础、增强动力,过去一年,全市制定了《昆明市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政策》,与多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通过阶梯式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对接。瞄准区位、资源优势,生物医药大健康、稀贵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在新型疫苗领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科维福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于2021年5月上市使用;在功能性护肤品领域,连续多年致力于研发创新的贝泰妮集团于2021年3月成功上市,其生产的薇诺娜系列化妆品已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护肤品牌,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新材料领域,科技型企业在锡、铂、锗等稀贵金属市场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防绝缘陶瓷、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等研发项目正在推进中。2021年,昆明市认定481家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400家,净增数为“十三五”以来首次倍增,实现“十四五”开门红。

  一边是企业积极创新,另一边人才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显现。2021年11月18日,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云南当选的3位院士均来自昆明,有的专注植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有的坚守民族药工程科技领域第一线,还有的创造了水利事业的多个奇迹,每一项研究都代表了领域内的最高成就。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深谙这一点,昆明从建立高端专家库、柔性引才用才、人才引进和培育4个方面着手,精准引进人才。通过修订出台《“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实施细则(试行)》,优化科技人才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共有14个外国专家引智项目列入省级外国专家引智项目计划;6名外籍青年科学家和青年企业家以及1个技术培训机构获得立项支持。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市持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939人。在2021年的评选中,昆明市成为2020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第15名,入选“最具潜力城市”榜单,排名较上一年度上升2位。

  全市拥有法人单位性质的国际特派员10家,有28名个人性质的国际科技特派员,占全省的73%,也是目前全国国际科技特派员最多的省会城市。

  融合到开放

  科技合作纵深推进

  2021年5月28日,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制药集团在昆签订合作协议,这不仅是中俄两国企业在“金砖合作框架”下的务实合作,也是“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昆明后中俄两国第一个昆明实体合作项目;2021年9月,昆明市分别参加了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和2021中国·巴西科技创新论坛;2021年,昆明通过“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果300项,向外技术转移(输出)50项。

  学习优秀经验才能增强内生动力。近年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被写入重点工作。通过与俄罗斯、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及企业(机构)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昆明市已逐渐形成“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融合发展局面,科创“朋友圈”不断扩大。

  “技术、资源、人才的流动为领域开辟了更大空间。昆明充分发挥老挝赛色塔境外综合开发区、越南海洋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境外园区载体作用,科技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具体来看,已经建立3年多的昆明—万象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云南师范大学平台等优势,推动多项可再生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改善能源结构。云南瑞栢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与英国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合设计并在昆明建设了分子检测装备全球生产线,全面实现自主检测装备进口替代,入选2021年昆明市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4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家,市级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22家,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国家。此外,鼓励企业与院士专家团队联合创新,进一步增强创新效应。全市各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454家,2名国际院士首次在昆明建设院士工作站,承担市级专家站建设的刘殿文专家成为“长江学者”。对64家样本单位的绩效采样分析显示,样本单位共承担科技项目253项,获得新产品、新技术399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97项。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定调也给科技创新定下了发展方向。回顾过去的一年,昆明把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逐步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田地”,科创工作“首战告捷”。展望“十四五”,这座成长中的西部创新之城将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继往开来跑赢经济产业“接力赛”。(记者 张怡)

[责任编辑: 刘东 ]
01007021004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41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