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擦亮“中国春城”品牌

2021年11月20日 09:32:51 来源: 昆明日报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擦亮“中国春城”品牌

  什么是“中国春城”?它在“天气常如二三月”的诗句中,在“一脚踏进昆明 心都醉了”的文字中,在一年四季的昆明蓝、滇池清、产业绿中,更在一组组科学数据中——

  近年来,昆明的天更蓝——5年来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长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五名,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100%……

  昆明的水更清——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是近30年来最好水平;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昆明的物种更多样——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

  昆明的产业更绿色——云南滇中新区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生态,吸引大批新能源、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在这里汇聚……

  如今,昆明正用水清、天蓝、物种多样和生态产业,描绘着春城的秀美与蓬勃生命力。

  水清

  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春城滇池畔,水清岸绿,鸥舞人欢,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滇池,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湖,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昆明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积极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实现“六个转变”,突出“六治举措”,抓好滇池流域“上截、中疏、下泄”和网络化清水入滇微改造等重点项目推进,采取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逐步完善滇池保护志愿服务常态机制,滇池保护治理全面提速,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圈逐步完善、主要入湖河道水生态逐步恢复。

  通过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Ⅴ类改善为全湖Ⅴ类,摘掉了“劣Ⅴ类”帽子;2018年持续好转为Ⅳ类,成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2020年全湖水质保持Ⅳ类。2020年,35条入湖河道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已有17条,与2015年的5条相比增加了12条。

  天蓝

  过去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8%以上

  蓝天白云,是昆明人的乡愁,是游客向往的色调。保护昆明蓝,早已成为昆明市上下共同的目标。在昆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大气污染防治始终是重头戏,昆明市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将大气污染防治列入昆明“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之一。

  近年来,昆明市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组织研究解决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臭氧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各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昆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升保障及臭氧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此外,2021年3月1日,《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强化了各级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为保护昆明的蓝天白云提供了政策保障。

  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等部门的联动和信息共享,统一指挥调度,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激光雷达扫描、无人机高空航拍等技术,精准锁定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源。自2019年5月21日起,昆明市生态环境部门与市气象部门开展联合会商,每周日对下一周空气质量进行分析研判和会商预测,污染天气预防预警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从2015年的2天上升到目前的7天。

  如今,昆明的空气质量在保持优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过去5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及以上,优于2015年的97.81%,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前五名。2020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100%,优级天数和优良率是2013年国家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最高的一年。今年截至11月14日,昆明空气质量优级天数172天,良好141天,轻度污染5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8.43%。

  物种多样

  以COP15为契机展现春城生命力

  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昆明优美的环境、多样的物种在全球亮相,让更多人看到春城昆明的生命力。

  在昆明,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云南植被亚型的59%、云南群系的33%、云南群丛的56%,生物多样性总体达到“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水平。为保护好这份大自然的恩赐,昆明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起来,作为全市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地方性条例、办法或细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依托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昆明市成立了鸟类环志站,对每年来昆越冬的红嘴鸥进行环志调查工作。云南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和观测研究站开展植被及植物监测、水文水质监测、鱼类监测和气象监测工作,并形成监测情况报告。完善生物物种出入境查验制度,昆明海关、滇中海关、边检、森林公安及林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形成联动,持续加大对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走私的打击力度。

  此外,昆明积极开展就地、迁地保护工作。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市牵头持续开展滇池土著鱼、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富民枳这种原本在地球上已野生绝灭的濒危植物,通过人工栽培育苗,现已在富民基地成活6390株,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有望实现自我繁殖,从而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绿色产业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动能”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们来旅游、安家,也吸引企业来筑巢,让昆明成为绿色产业的聚集区。

  云南滇中新区GDP由2016年的46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66.55亿元,增长88.38%,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GDP排名从第15位上升至第13位。今年上半年,滇中新区累计引进项目576个,实际到位内资303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51个,占比60.9%;年均落地企业105家,年均到位资金551.6亿元……在昆明主城区东、西两侧的滇中新区,发展如火如荼。

  在经济发展高质量腾飞的同时,滇中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发展中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生态,既做好主导产业“加法”和新兴产业“乘法”,也做好传统产业“减法”和落后产能“除法”,吸引了一大批新能源、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在这里汇聚,为这片面积约482平方公里的土地注入新活力。“滇中新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就是环保先行。环保过不了关,再好的项目也不要。”滇中新区经济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产业是滇中新区的目标和重点,但环保是底线,守住底线是重要原则——不能以牺牲环保为代价来取得经济效益。

  针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滇中新区进行针对性招商引资、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对于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项目,滇中新区在项目准入方面优先重点考虑,给予立项备案、规划许可,在土地供应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在项目落地服务上提供全方位服务。项目建成后,在税收、产业扶持方面也会给予优惠政策,形成配套。”滇中新区经济发展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滇中新区正“按图索骥”,精准引进一批具备行业先进性、地区影响力的优质项目,加快培植“产业树”、聚力打造“产业林”,全力构建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及冶金产业、石化产业五大现代制造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动能”。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产业兴旺、宜居宜业,如今的昆明,正奋力描绘一座“中国春城”的幸福模样。(记者 董宇虹 李双双)

[责任编辑: 刘馨蔚 ]
01007021004000000000000001112010131032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