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科技创新为昆明输送不竭发展动能

2021年11月06日 09:56:33 来源: 昆明日报

  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科技创新为昆明输送不竭发展动能

  近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喜讯不断:10月20日,2021年度昆明市企业科技创新中心、昆明市科技创新团队拟认定名单出炉,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农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的创新骨干;10月27日,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市政府进行签约,正式启动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云南4个项目获奖,其中昆明团队均占有一席……这些不仅是全市科技成绩的又一次刷新,更折射出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经济产业发展的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从着力培育领先科技力量等方面出发,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打造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可以看出,从国家到省市,科技创新都被提上了新的高度。

  近年来,昆明市全力打造科创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2.1%提高到60.03%,科技创新事业蒸蒸日上。

  高位统筹

  科技管理变创新服务

  经过系统学习、谋划,今年7月1日,市科技局发布全市第一个科技揭榜制项目,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探索中迈出了重要一步。该项制度侧重于行业共性发榜,分为行业主管部门征集、院士定向征集、社会公开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征集4种方式,对产业培育、项目扶持更具针对性。

  近年来,全市加强顶层设计、高位统筹,落实创新机制要求,不断完善服务,先后出台《关于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科技体系从“科技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以10月14日印发的《“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实施细则(试行)》为例,该政策的出台不仅规范加强了昆明市“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科技领军人才4个专项的选拔培养、服务管理工作,更明确了经费支持力度。

  云南西草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专注全植株开发运用积累,主要从事种苗筛选、植物萃取、原料开发、配方研究等综合服务,多项产品和技术国内领先。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平舟表示,正是有了相关政策的支持,企业才能培育助力产业发展的土壤。“仅是今年我们就签下了国外及省外20多位不同领域专家,包括制药、植物学、化学等专业,相信这些高精尖的技术力量能助推企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在清晰的定位和规划下,全市制定实施“1+2+N”人才政策体系,生物医药大健康等6个科技创新中心挂牌运营,成立“昆明高校联盟”“昆明科研院所联盟”,初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目前,全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6%,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2.1%提高到60.03%,先后成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要素汇聚

  特色体系绘出城市新蓝图

  作为全省创新高地,昆明汇集了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有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

  近年来,全市探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苗圃培育计划、稳增提质计划、领军企业计划和高企人才培养成长计划,构建完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链,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培育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培育机制。同时,从建立高端专家库、柔性引才用才、人才引进和培育几方面着手,实施人才精准引进。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高能级、高贡献度的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要素的支撑效应也逐年显现。在昆明中天达玻璃钢开发有限公司,昆明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范云鹰的加入,解决了企业在玻璃钢生产上的难点;在新型疫苗领域,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科维福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已上市使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昆明市共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6个;国家级质量标杆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8家;省级工业设计企业(中心)12个。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骨干,市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三级企业创新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研发机构1733家,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版图逐步清晰。

  加速应用

  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

  35.66亿元!这是2020年全市的技术合同交易额,数字的背后也显示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潘楠是全国科技评价专家库入库专家、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也是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在他看来,科技研究只有变成产品并得到实际应用,才能体现最终价值。因此,从读博开始,他便不断奔走于企业和实验室之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完成了多个高难度项目。从汽车领域的车载制动噪声测试系统,到公安领域的一体化枪弹检验测试实验室装备,再到电网领域的智能反窃电及稽查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近5年,潘楠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8项,各类成果转化成的产品应用至全国数千家一线单位,产生直接销售额2亿余元。

  潘楠在科技成果转移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全市该项工作的一个缩影。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昆明要建立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链,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辐射全省、链接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这正是近年来全市发力的方向。

  以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重点,全市建设了27家“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昆明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15个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平台相继搭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累计跟踪服务成果1759项,促进成果转化957项,成果转化金额5.8亿元。目前,全市已实现14个县(市)区全覆盖布局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崭新节点,昆明的科技创新工作仍在加足马力,奋勇向前。按照规划,全市将重点推进以科技服务业为引领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把科技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昆明市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昆明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记者 张怡)

[责任编辑: 刘东 ]
01007021004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29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