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彩云之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2021年10月05日 10:36:47 来源: 光明日报

  彩云之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追寻云南边疆各民族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足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指示要求,“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意识深入人心。从巍峨的高黎贡山到神秘的阿佤山,处处流传着边疆各族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从气势壮观的怒江到浪涛奔腾的澜沧江,无不流淌着各民族兄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誓言。

  誓词碑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是70年前铭刻在云南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碑文,历经风雨沧桑,碑文依然清晰可辨。

  1951年元旦,普洱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在宁洱隆重举行镖牛盟誓仪式,党政军和各民族48位代表在民族团结誓词下面分别以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自己的名字。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取得胜利的重要物证,是云南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的自觉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后、云南行政学院讲师马喜梅说。

  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工作人员苏梅告诉记者,近几年每年约有10万人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参观,誓词碑已成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已编排花灯歌舞剧《盟誓》,正在拍摄电影《誓言》,还将编写誓词碑科普读本,讲好誓词碑的传奇故事。

  记者来到茶叶飘香的宁洱县谦岗村,这是方有富的故乡。70年前,年仅21岁的方有富作为哈尼族代表在誓词碑上签字。此后60多年,方有富常在火塘边向哈尼族乡亲们讲述誓词碑和民族团结的故事,他家的火塘成了远近闻名的“火塘夜校”。几年前,年近90的方有富还在火塘边宣传脱贫政策。他带领乡亲们建新房、建电站、修公路、种茶园,摘掉了穷帽。如今家乡巨变,斯人已逝。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我们讲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希望我们各个民族团结起来,一起把日子过好!父亲去世后,我接过接力棒,继续承担起誓词碑义务讲解员的工作。”方有富的儿子方财兵对记者说。

  普洱市年满百岁的傣族老人刀正昌已经光荣在党66年,曾随团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还曾亲眼见证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离休后,他走村串寨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政策,把老照片捐到博物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留念照片,这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留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刀正昌用亲身经历为年轻党员讲党课,为学生们讲党史。

  遗址碑见证卫国戍边精神

  “我的祖先为了保护国土、保护家园、保护资源,头可断,血可流,绝不让侵略者破坏我们的家园!”抗英后人、滇西南沧源县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在班洪抗英遗址碑前对记者说。

  1934年,英军侵入班洪、班老阿佤山区,佤族部落头人在班洪镖牛盟誓,与西南民众义勇军共同抗击英军,88位佤族儿女牺牲在战场,30名义勇军壮士血洒佤山……

  今天,在毗邻中缅边境的沧源县班老乡下班老村,巍然耸立着一座班老回归纪念碑,纪念碑基座刻写着保卫国等佤族头人在20世纪50年代写给党中央的信。“这封信说,班老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班老人自古都是中国人,班老人民的心是永远不变的!请毛主席派大军来保护我们!”班老乡佤族乡长鲍永华哽咽着说。

  班老佤族群众至今还在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班老乡班搞村佤族村民、外事界务员肖中华告诉记者,班老乡5个界务员守7个界碑,他当界务员25年,负责巡逻159界碑到160界碑的边境线,有15.8公里。“巡逻一遍要走两天,有的山上还有狼,村里的护林员常和我一起去巡逻,我们的祖先用生命守卫国土,今天我们也应该守好边境!”

  肖中华的家在班搞村委会垌那海村小组,地处南滚河边,距159号界碑仅100米。班搞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王强讲述了垌那海村小组的由来:过去偏僻的159号界碑附近没有村寨,常有境外人员越境种地,为了守住界桩和国土,政府从1990年开始搬迁佤族村民到那里,从3户发展到现在的33户,还派医疗队来消灭了疟疾,修好了路,村民们种橡胶、养佤鸡,安居乐业。

  “30多年来垌那海村群众坚持守边护边,前年全村人都脱了贫,在我们佤山,真正体现了边疆人民心向党,党的光辉照边疆。”王强感慨。

  “我们要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把班洪打造成为全省知名的红色教育典型样板,弘扬班洪抗英先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班洪乡党委副书记罗羚友说。

  “在不断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意识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深入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心中,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从自在的群体逐步变成自觉的群体。”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郭家骥说。

  纪念碑铭刻边疆人民向党心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橄榄坝澜沧江渡口,屹立着5米高的渡澜沧江作战纪念碑。在距渡口10余里的傣族村寨曼团,还有一座曼团联席会议纪念碑。

  1950年2月,南下解放军和滇桂黔边纵队追击国民党残部,进入西双版纳。傣族召景哈召存信请求解放军过江解放西双版纳,召存信还组建傣族船工队,募集木船竹筏,帮助解放军抢渡澜沧江,西双版纳全境很快得到解放,留在了祖国的怀抱。

  “当年我的曾祖父为解放军运送伤员,现在我每天为游客们讲述纪念碑和解放西双版纳的故事。”曼团村青年讲解员玉光香说。如今曼团村早已脱贫,西双版纳也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澜沧江边的景洪告庄成为人声鼎沸的不夜城。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景洪城,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傣历新年泼水节,还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各族人民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第二大橡胶基地。今天景洪市曼听公园内塑有周总理洒水铜像。在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还屹立着周总理视察热作所纪念碑和中缅两国总理会晤碑,前来参观的各族群众和学生络绎不绝。

  “西双版纳各族儿女对周总理有深厚感情,这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典范!”西双版纳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严芬说。

  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家国情怀

  一座座饱经沧桑的英雄纪念碑,彰显着边疆各族人民浓烈的爱国情怀、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至今天,还激励着边疆各族同胞,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开展禁毒战争、脱贫攻坚,筑牢边境疫情防控防线……

  去年以来,中缅边境疫情形势严峻,普洱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共同抵御新冠病毒疫情入境。公信乡班文村塘库一组有4公里边境线,村民们每天在4个卡点轮流值守、巡逻。村小组长岩种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一直带队巡逻在边境线上,和村民一起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一家五口人,四人从警路。一门两忠烈,忠勇荡乾坤。”这首诗讲的是滇西张从顺、张子权父子强边固防的英雄故事。1994年8月,镇康县公安局军弄派出所所长张从顺在边境抓捕毒贩时英勇牺牲。后来,他的3个儿子从警,三子张子权主动投身禁毒事业,2020年12月,张子权突发疾病牺牲在办案一线。

  云南省民宗委副主任李正洪表示:“云南一直把誓词碑、片马、班洪、景洪等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广受欢迎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坚定了云南各族人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心。”

  今年以来,云南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国史“教室”,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04日01版)

[责任编辑: 丁凝 ]
01007021004000000000000001112021131022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