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昆明晋宁千余名农民评上“职称”

2021年10月05日 10:32:37 来源: 昆明日报

  晋宁千余名农民评上“职称”

  新型职业农民成乡村振兴生力军

  今年9月下旬,在晋宁区双河彝族乡荒川村的一家花卉企业内,撇坡村村民李勇朋正在做花卉分级检查。他现在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之一,一个月有6000多元的工资。“我就是一个农民,是区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我找到了出路。”他说,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他学会了现代农业企业管理。

  在晋宁像李勇朋一样通过培训提升学习到技能的人还有很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晋宁共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1960人,认定1265人,其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30人,中级新型职业农民28人,初级新型职业农民1207人。他们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打造晋宁农民教育培训品牌

  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是关键。

  晋宁深知人才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早在2016年就结合晋宁实际开始实施高素质农民(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打造晋宁“带着农民上大学”农民教育培训品牌,实践培训新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有效发挥“领头雁”作用,有力地推进晋宁农业现代化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蔬菜、花卉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骨干为主。学员在个人网上申报的同时填报纸质申报表,并经村、乡、区审核后将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纳入学员库管理,择优进行培育,确保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晋宁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晋宁区政府十分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专门成立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工作,并从区农业农村局和乡镇抽调骨干组成工作队伍,对每一期培训学员进行管理和服务,确保培训出成效、见成果。

  在培训方式方面,晋宁区采取走出去与就地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以晋宁区农广校为主,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办学,充分利用高校优质资源,以“集中培训+在线学习+生产实践操作+跟踪服务”的模式对学员进行分期分段培训。“培训提高了学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效果显著。”晋宁区农广校有关负责人说。

  让新型职业农民发挥“领头雁”作用

  2018年,晋宁区二街镇响水村村民李瑜参加了晋宁区农广校组织的贵州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中,她看到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后,就在想唐约、平寨、花茂等实训点的环境和响水相比差得太远了,为什么他们可以发展得这么好而响水却不行呢?为此,她带着问题进行了后来的学习培训。

  2018年12月学习结束后,李瑜便说服丈夫开始了自己创业。租赁土地,成立合作社发展稻田养鱼,开发农旅项目,她用自己的行动向亲人和响水村民证明发展稻田养鱼也是可以赚钱的。

  在区、镇、村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2020年,她的合作社继续扩大种养规模达100亩,同时还开拓了垂钓、露营、水果采摘等户外项目。在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下,看到稻田养鱼获得成功的村民也积极加入稻田养鱼等农旅项目中来,共带动60户农户140亩土地发展稻田养鱼和其他100亩种养项目。

  晋宁区上蒜江红蔬菜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5月,现有社员107户。2017年以来,合作社采用菜(花)+菌轮作模式进行生产和土壤改良成效明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还得感谢区政府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作社负责人李江红说,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为维持产量,不断向土地加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加剧了土壤的负荷。土壤“病重”,导致产量降低、促发了作物病虫害,这又促使农户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形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好在2016年,晋宁区组织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了解到这一消息后,李江红带领社员带着问题参加了培训。学习过程中,李江红不断向老师请教并和同学们探讨土壤改良的方法,为合作社的土壤改良谋划着。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践课上,大棚种植蘑菇后土壤的实况和蔬菜生产的实况让李江红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她一直在苦苦追寻的土壤改良最适于本地的方法吗?在经过详细了解后,说干就干,最终她解决了土壤板结的难题,还提升了产量和质量。紧接着,合作社探索加氨种植球盖菇技术,实现平均亩产量7吨、亩产值14万元的目标。

  “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民素质,培训满意率100%。”晋宁区农广校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经过培训的农民很多都成乡村振兴“领头雁”,正带领着大家走向更广阔的发展之路。(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杨建华 张春艳 李秀芬)

[责任编辑: 丁凝 ]
01007021004000000000000001112021131022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