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快乐体彩
  • 快乐体彩

云南石林县和摩村:蹚出一条创富增收路

信息 | 2023年05月08日 18:13:14 | 来源:石林县烟草专卖局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街道和摩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和摩村在石林县烟草专卖局的指导下,以合作社为载体,探索出“合作社+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新模式,蹚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和摩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示范村。

  土地入股 打破发展困境

  2016年,在石林县烟草专卖局的帮扶和引导下,和摩村成立了石林和叶烤烟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充分盘活整合土地资源,开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土地效益。

  经过动员,2016年,和摩村入股社员达114户,入股土地1173.1亩,打破了以往村内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分散、生产落后的困境。

  “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了地块‘小、散、乱、闲’的情况,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规模化种植水平。”合作社负责人蒋特金介绍,目前,合作社入股社员已达1359户,入股土地2913亩,入社农户土地纯收入比未入社农户亩均年收益增加近1000元。

和摩村烟区产业综合体规划区连片地(4月21日摄)。马丽菊 摄

  和摩村村民文左刚给自己算了一笔“种地账”:“过去由于地比较分散,经营起来费时费力,种地收入比较少。现在除了每年入股的土地有近万元收入,还能就近到合作社的生物质颗粒加工厂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闲时还可以做其他副业,年收入比入股前增加了近50000元。”

  多元发展 增强造血功能

  为走好多元化经营发展路,在当地党委政府、烟草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在抓好烤烟种植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以“合作社+公司”的订单模式,探索“烟叶+秋荞”“烟叶+玉米”协同发展产业,并建成一个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土地得到高效利用,村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宽。

  “每年只要采烤完烟,我就会种秋荞,我们就只管种,不用担心收和卖,现在土地平整了,机械可以直接进田收割,收割完了合作社会帮我们联系买家,直接到村子里进行收购,去年我光种秋荞收入就有50000多元。”和摩村村民方杨雄说。

  2022年,合作社还引进玉米制种70多亩进行试种并获得了成功,亩产达8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达4000余元。今年,合作社将大面积推广种植,并已与一家种业公司达成了合作,种业公司无偿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管理种植户的模式发展玉米制种产业,不仅能增强合作社的造血功能,还能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测算,和摩村2022年种植秋荞1700亩,亩产2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1100元左右,总产值达180余万元;2023年预计种植制种玉米1100亩,预计总产值可达450余万元。

  机械服务 助农降本增效

  不久前烤烟移栽时,方杨雄向合作社借了一台覆膜机,解决了给烟地覆膜的燃眉之急。

  “一台覆膜机少说也要几千元,但一年只用几天,农户买了不划算。”蒋特金说,合作社不断转变服务理念,通过出资购置覆膜机,免费提供给烟农,不仅省工省力,还能增加烟农收入。

  “以前移栽需要6—7个人专门负责覆膜,工费一天就要700—800元,今年使用覆膜机,每人每天就可以覆膜近15亩,效率比人工覆膜提高了至少5倍。”方杨雄说。

  近年来,石林县烟草专卖局在新型烟用机械的推广上持续发力,指导合作社积极探索烤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专业化、系统化服务模式,通过引进机耕机、打塘机、覆膜机、无人植保机等农用机械,切实做好烟叶生产过程中机械化作业推广示范,有效减少烟农生产用工,既提高了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又达到了提质降本增效、烟农增收的目的。

  要想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2022年,石林县烟草专卖局深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在和摩村推进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项目,建成了水池工程21件、管网1条、提灌站1座、机耕路5条、土地整理2002亩,实现了项目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完备基础设施布局。

和摩村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区(4月21日摄)。马丽菊 摄

  2022年,和摩村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分级服务100%覆盖,亩均用工从28个降到了20个,成本降低约600元。

  历经多年发展,和摩村依托合作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叠加共赢,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完)(马丽菊)

【纠错】 [责任编辑: 赵普凡 邵维岑]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30071310716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