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智慧动力。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不断挖掘民族文化,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利用文化资源优势,讲好玉溪故事,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玉溪市红塔区青花街街景(8月15日摄)。新华网发(姜珊 摄)
历史传承 构建文化交融大阵地
玉溪市红塔区青花街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文旅新地标”,作为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现代文创、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艺术小镇,青花街深度挖掘玉溪青花瓷历史文化,建立了青花瓷文化展示区、配套服务区、体验区以及各类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民族企业在这里交流交融,花灯小品、时尚街舞、民族器乐表演等时常在这里上演,青花街聚集了青花瓷、民族刺绣等200余种特色民族产品,成为展现玉溪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平台之一。
玉溪窑出土的青花瓷文物(8月15日摄)。新华网发(姜珊 摄)
澄江市有“生命摇篮”之称,留下了大量古生物活动的足迹,如今,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借助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文物青铜牛头 (8月19日摄)。新华网发(姜珊 摄)
自2020年8月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借助重要节庆日,将宣传教育展示活动延伸到社区、乡村,举办各类科普活动50场,同时专门设置“山水澄江”展厅,依托馆藏古滇国青铜器、民族珍品关等各类藏品6万余件,集中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先后开发绝版木刻、陶器、瓷器等13个系列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创意产品,促进各民族文化实现创新性交融、创造性转化。
红色足迹 打牢精神思想根基
近年来,随着党建活动的开展,玉溪市红塔区聂耳故居纪念馆成为各族群众接受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的实践“大课堂”。聂耳故居纪念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仅2021年就先后开展教育主题活动228场次。聂耳故居纪念馆通过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增强各民族群众传承红色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近年来,馆内相继举办了《大观抚仙湖——科普展》《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聂耳图片展》《星火燎原 百年红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红塔区陈列展》等展览,使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变化。
李和才故居(8月18日摄)。新华网发(姜珊 摄)
咪哩乡位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是李和才故居等革命遗址所在地。近年来,咪哩乡积极开展革命遗址保护,把红色文化、民族原生态文化贯穿到咪哩乡农文旅产业发展建设全过程,修建保护红色革命遗址,重点修建打造李和才故居群、小柏木军政干部训练班旧址和护乡第一团成立地等红色革命遗址,以传承红色精神为主线,先后制作《李和才纪录片》《南滇传奇李和才》和《印象咪哩》等红色文化纪录片,实现红色教育有基地有教材。截至目前,已有310余家单位到咪哩乡开展组织活动。
守正创新 带动民族文化振兴
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已连续举办十五届中国彝族民间烟盒舞文化节,共收集整理扬武烟盒舞曲调72大调、537小调,分别制作成文本资料和《彝族民间烟盒舞文化保护与传承》《鲁奎山魂》两套音像资料,并创作了《烟盒舞之乡》《烟盒舞韵律操》《快乐扬武嘿起来》《彝山烟盒醉月亮》等精品节目,为保护和传承扬武烟盒舞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扬武镇还开展民族刺绣培训、烟盒舞乐器制作培训等活动,培育更多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人,推动全镇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民族团结主题活动(资料图)。新华网发(元江第二小学 供图)
元江民族众多,创造了哈尼棕扇舞、傣族蒙面情歌、白族洞经音乐等多彩文化。在元江第二小学,学校坚持非遗传承和民族团结创建融合,每周三下午开设“哈尼族棕扇舞”“彝族歌舞”“彝族四弦”“彝文传承”“傣族狮子舞”等非遗传承班,对学生们进行专业指导。学校还创编了民族韵律操、民族体育舞蹈《彝族拉丁》、武术操《旭日东升》,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在全校推广,人人参与,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各民族学生通过参加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诗词楹联等社团活动,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加深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完)(刘云 姜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