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 超级大乐透
  • 超级大乐透

“活态”传承的千年宝库——“两山”理论在红河哈尼梯田的实践创新

2022年06月09日 15:14:37 来源: 红河州委政策研究室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千百年来,哈尼梯田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循环系统,是完整准确全面展现“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活态”文化遗产,书写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最恢宏的不老史诗。2018年,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成功入选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

  浑然天成的“水库”

  水是哈尼梯田的灵魂,是整个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基础和关键。哈尼梯田依山而建,林在山上、村在林下、田在水中、人在景中,勾画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整个系统借助森林中茂密的林冠层、松软的枯枝落叶层以及地下发达的植物根截持、吸收、贮存、释放雨水,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贮水5—10吨,而1万公顷林地所含水量相当于一座300万立方米的水库,形成一个“天然水库”。同时,和交叠分布于山体致密岩层中的疏松砂岩体形成一个“地下水库”,化作山间常年不息的清泉和溪流,蓄水功能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壮丽奇观。水源形成涓涓细流,从森林穿过村寨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流向梯田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小“水库”、流入河谷汇成河流,再通过大自然的蒸腾作用将水巧妙搬运回森林,循环反复、生生不息。

  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牛角寨四个片区共有6.38万人,每人每年用水量为33.6立方米,全年人口需水总量为355.9万立方米,水质符合地表水二类至三类水质标准,水资源优良。为保证水稻高产及哈尼梯田的美观,哈尼梯田水深一般必须保持在20—25厘米,全年用水量为504.3立方米/亩。近年来,红河州全面加大遗产区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实施229件农村饮水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67平方千米,控制灌溉面积可达6670亩。哈尼梯田形成反复循环、周而复始的良性生态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有序的生命共同体,充分展示了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

  延续千年的“粮库”

  哈尼梯田是一套延续1300多年的生态农耕系统,是人类嵌入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典范,成为养育世世代代勤劳而智慧的哈尼人民的良田沃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红河州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形成州、县、乡、村、组、农户六级保护管理体系,划定遗产区内永久基本农田20.58万亩。哈尼梯田还是目前云南省乃至全国种植地方红米老品种最多、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

  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红河州始终在“一粒种子”上下足功夫,致力于做好梯田红米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选育等工作,目前共收集保存月亮谷、高山早谷等品种87个,选育出红阳2号、红阳3号和红稻8号等红米新品种,红河州哈尼梯田红米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云南六大名米之一”等荣誉称号。同时,哈尼梯田系统还为人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山珍佳肴,有香菇、白参、木耳、银耳、牛肝菌、花腰蜂、田蚂蚱等。长期以来,哈尼梯田已不再仅仅是稻田,而是为人类餐桌提供绿色、生态、营养美食的一片沃土。

  持续发展的“钱库”

  2013年6月22日,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成功打开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个窗口,也成为红河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一张世界级“金色名片”,更是当地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2014年,元阳县哈尼梯田遗产区、红河县撒马坝万亩梯田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2014年至2021年实现门票收入7688.04万元,总收入21530.98万元。目前,红河州拥有哈尼梯田的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共有乡村旅游品牌村镇8个,其中元阳县阿者科建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品牌覆盖范围内共有96家住宿单位,2019年—2021年,平均经营收入为77万余元。

  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红河州结合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和千年农耕智慧,在秧苗下田后,按照时间节点养鱼、养鸭,使传统农业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梯田鱼+梯田鸭”的综合收益,既解决了梯田产值低、无人种的问题,又维持其原有生态平衡,有力保障哈尼梯田文化传承、永续利用。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21年,全州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高产高效模式示范19.58万亩,该技术推广应用前,仅种一季稻谷,推广应用后亩综合产值由2000多元提高到5500余元。近年来,结合梯田优势,红河州成功打造了糙米、精米、红米茶酒、红米醋等产品,创建了“阿波红尼”“土司红米”等系列品牌,其中梯田遗产区红米年产量1万多吨,总产值8000多万元;红米茶酒年产量约750吨,年产值1425万元;红米醋年产量约700吨,年产值1129万元。

  独具魅力的“碳库”

  哈尼梯田是森林和湿地交叉型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是陆地上碳素积累速度最快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对于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风光绮丽的山林、波光粼粼的梯田,不仅沁人心脾,更是潜力巨大的“碳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积极探索建立哈尼梯田遗产区森林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护林员及林地补偿制度,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耕还林等工程。“十三五”期间,先后投入退耕还林项目资金1.5亿元,实施营造林150.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67平方公里,在湿地公园两侧义务植树153.9公里。经过多轮次综合整治,遗产区植被覆盖率达67%。据测算,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立方米,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通过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现有碳储存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库”功能,为森林碳库积累形成碳汇,为实现碳汇交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享誉世界的“文库”

  生活于哈尼梯田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特有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智慧理念,尊重规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哈尼梯田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等荣誉,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蕴含其中的文化价值值得深度挖掘并大力弘扬。

  哈尼梯田作为当地各族群众用勤劳智慧历经千年雕刻的大地雕塑,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创造了“水木刻”解决水量分配问题、“冲肥法”保持梯田的土壤肥力、赶沟人等公序良俗,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传统优秀农耕文化,一直沿用至今,反映出中华农耕文化中公平合理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风尚,对乡村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紧紧围绕哈尼梯田世界级文化品牌,着力保护和传承“开秧门”“丰收节”等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哈尼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8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哈尼古歌》远赴米兰世博会驻场演出,舞剧《诺玛阿美》和《哈尼交响·欢乐新春》音乐会在京公演,红河哈尼梯田与意大利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缔结友好关系,生动讲述了哈尼梯田故事,哈尼梯田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完)(调研组成员:陆永开、王兴贵、张鸿雁、李政宇;执笔:张鸿雁

[责任编辑: 刘云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1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