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大理宾川大营镇:幸福日子更有奔头

2021年12月03日 10:39:32 | 来源:云南日报

种植业成为大营镇华侨社区的支柱产业

华侨社区的好日子

  宾川县大营镇华侨社区是一个归侨侨眷与民族聚居的社区,前身为国营彩凤华侨农场。2010年,农场就近融入周边乡镇,成立大营镇华侨社区。

  近年来,大营镇华侨社区形成以种植葡萄、石榴、柑橘等水果为主,套种贡菜、大蒜等作物的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成为社区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初期,社区曾面临水不够用的困境,为此,大营镇党委、政府想方设法破解难题,投资1720万元实施一个水库引水工程和两个沟渠建设项目,彻底解决了用水问题。

  用水有保障后,社区的种植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大家的钱包日渐鼓了起来。“我家一共种植10多亩葡萄,今年卖葡萄收入30多万元,除去成本也有近20万元。”越义发家还在田里面套种其他作物,“一年下来,总收入有30多万元。”

  在发展自家经济的同时,居民也不忘管好社区这个“大家庭”,社区居委会牵头定下村规民约,大家既自觉遵守也互相监督。此外,社区居委会还积极调解矛盾纠纷,及时回应居民合理诉求、办结来信来访事件,做好社区综治维稳工作,并创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信访接待室、图书室、儿童之家、侨胞之家等,解决居民困难,丰富居民日常生活。

  华侨社区邻里关系和谐,亲如一家。“有一户人家老人得了鼻咽癌,小孩得了白血病,知道消息后,社区居民们积极发动周边的人给他家捐款,让这家人得到及时治疗。”社区居民黄庭海说,类似邻里间互帮互助的事还有不少。

  好日子有滋有味,好邻居互帮互助,居委会事事有回应,大营镇华侨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正如同墙上的一幅标语,“这里的生活最幸福,这里的日子最有奔头”。

  庆甜村的甜日子

  云龙县漕涧镇仁德村庆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紧邻金六二级公路,共安置各族搬迁群众115户457人。庆甜原名箐田,随着搬迁安置点建成,搬迁群众生活幸福甜蜜,大家便把箐田称之为庆甜。

  仁德村在搬迁户安置入住完成之初,就成立了中共漕涧镇仁德村易地搬迁党支部,有序推进搬迁点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扎实开展好“五个一批”帮扶工作,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自从搬到庆甜,交通便利了,小女儿读书也方便了,以前从积水塘到学校,孩子步行要将近一个小时,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读书了。路好走了,儿子从昆明回来也方便多了。”山上穷根难拔,山下脱贫有路,从鹿山村积水塘组搬迁到安置点的白族群众高王畅的生活变迁,正是这句话的现实写照。

  为帮助搬迁的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党支部牵头组织起一支舞蹈队,由村民李燕萍带着搬迁妇女及老人一起学跳舞。大家互相熟悉后,再共同学习白族力格高、傈僳族瓜七七等民族舞蹈。现在,每到傍晚,各民族同胞齐聚广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形成了各民族搬迁群众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的和谐画面。

  新社区的新生活

  2019年12月31日,云龙县诺邓镇福堂社区全面完成搬迁入住,从全县10个乡镇汇聚而来的591户2198人在此过上新生活。

  “羊肚菌丰收了!”连日来,福堂社区居民刘学成逢人就说着好消息。福堂社区羊肚菌种植基地是沪滇协作项目,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首年种植了13.7亩,实现产量5.7吨,产值57万元。

  短短4个多月,从种植到采收,刘学成获得了8000余元收益。像刘学成一样,在社区内实现增收的还有罗二业夫妇。“以前是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家,如今,搬到这里后,既找到了工作,又安了家。” 罗二业说。

  开办在福堂社区里的扶贫车间永福服装厂主要生产民族服装、校服、床上用品等,年生产总值达1000余万元。车间里的43名职工月平均收入都超过3500元,实现了社区居民“下楼就能工作”,照顾家庭和增收两不误。

  居住在福堂社区,生活有满满的幸福感,陆星鹏夫妇深有体会。他们是社区第一对办婚礼的新人,但是面对新环境、新邻居,陆星鹏开始挺担心:“社区里居住着不同民族,结婚风俗也不一样,这个婚礼要怎么办?”没想到,邻居们听到消息后纷纷热心前来帮忙筹办婚礼。婚礼当天,大家送上祝福,还有邻居拎着自家的酒菜前来庆贺,喝起了“同心酒”。一次热闹的婚礼,让住在社区的居民更加团结。如今,陆星鹏夫妇有了一个1岁多的孩子,在社区里经营着自家的小饭馆,生活过得甜甜美美。

  “社区还将把大棚蔬菜、林下种植养殖等平台作为抓手,增强社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居民收入。”社区副主任杨伟东介绍,今后将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社区管理,抓实社区服务,真正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记者 博达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023131034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