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强边固防·我的一天(腾冲)】守护共和国“1号界碑”

2021年11月21日 16:38:43 | 来源:云岭先锋

  翻山越岭两个小时,傈僳族汉子蔡新装终于到达了中缅“1号界碑”旁。来不及擦掉头上的汗珠,他立刻开始清理界桩周围的杂草,在矗立的界桩前高兴地拿出手机拍照。

  党员蔡新装今年38岁,是腾冲市近4000名边境一线值守大军中的一员。现任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的他,还是共和国“1号界碑”的界务员,也是“保山市强边固防突击队”队员。

  每次看着五星红旗和界碑,他的心中都会升起一阵自豪感。

△开展日常巡界

  守好界碑,就守好了“家”

  中缅边界腾冲段长约150公里,有12颗界桩和1颗附桩。作为界务员,蔡新装和同村的蔡国发长年在边境线上巡逻,默默守护着新中国的第一块界碑——“1号界碑”,这里也是中缅边界南北两段的共同起点。

  2016年3月,“熟山熟水熟人”的他被聘任为界务员,这一干就是5年。每一次他上山巡界,总是穿一身军绿色的迷彩服,脚穿解放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蔡新装沿着边境线巡逻的次数更加频繁,如今,在强边固防、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他成为了守护国界的先锋卫士。

蔡新装在巡界途中

  大多数界桩所在地点人迹罕至,山路崎岖,车辆无法通达。为了巡界,他清晨时分就要出门。一把砍刀、一个急救包、几个饭团是他的标配。中缅边界地形复杂,途经道路均为山间小道,崎岖凶险。上山的几公里小路,是一代代界务员用砍刀劈出来的羊肠小道。被蚂蟥咬,被蚊虫叮,甚至遇到黑熊、毒蛇那都是寻常事。“唱着山歌,沿着山梁走,黑熊就不会过来。”蔡新装最近的一次距离黑熊只有20米。在巡查中若下大雨,他们还会遇到泥石流、塌方……

  担任界务员5年多来,蔡新装已记不清穿破了多少双解放鞋。由于肩负着定期在边境一线巡查,保护界碑和界碑标志物,防止过耕、过牧、过伐,以及处理两国边民事务,调解矛盾纠纷的职责,蔡新装被当地群众称为“泥腿子外交官”。

  一次,一位村民挖草药时不慎将摩托骑到了缅方境内,结果摩托车被缅方扣留了。后来,经过界务员与缅方协商,终于把纠纷化解了。

  边境线上寂静无比,只闻鸟鸣虫吟。那些单调,甚至略显寂寞的生活,渐渐在蔡新装的心中有了一种无可比拟的神圣感。每次巡边,他总会细心地把它擦拭一遍。日子久了,界碑在他们心中也有了温度,“看着它,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样,守好界碑,就守好了‘家’。”蔡新装说。

巡界路上

  凌晨2点,“黑影”从卡点闪过

  如今不止守护界碑,蔡新装最重的任务还是抗击疫情。胆扎社区辖内有42.8公里的国境线,共有3个边境通道。疫情发生以来,胆扎社区开展了“旗帜红边”行动,把党旗和五星红旗插在每一个边境卡点和每一座山头上。

卡点上党旗、国旗高高飘扬

  今年7月以来,胆扎社区共派出184人、34辆车、47辆摩托,组建了5个巡逻组,设立6个边境卡点,每个卡点村上派驻3个村民。各村民小组按照实际情况组建由10至15户农民为一组的“十户联防”网格小组,由党员或村民代表任组长,组长对小组内人员进出动态排查通报,全民共同抗疫,守好国门边关。每天晚上7点前,各个村寨的网格员都要汇报当天的排查情况。

进行核酸检测

  不久前的一天凌晨2点多,刚刚入睡的蔡新装被一个电话惊醒。“在深山里的卡点摄像头发现有一个黑影,疑是可疑人员。”网格员的报告让蔡新装从床上惊起。他马上通知各个卡点开始彻夜查找,自己也骑上摩托,带着巡边队员顺着各条道路,从两头围堵。最终经多方查找、证实,只是虚惊一场。“可疑人员”实际上是一头过路的黑熊。

开展学习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年轻我先上”……在腾冲边境乡镇的村寨中,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长幼,人人都参与到群防群控中,携手保护着自己的家园。胆扎社区有100多名党员,除了50多位老党员外,都投入到了防控一线。社区傈僳族群众多,跟缅甸通婚的有70多户。为此,由社区的傈僳族党员和干部带头,对全社区的缅籍人员进行有效管控,每天都要入户查看,做到动态管理清楚明白,为构建起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脚下是国土,身前是边境线,作为强边固防突击队的一员,我要守护好我们的家园,让身后的祖国放心,让父老乡亲安心。”蔡新装坚定地说。(记者 袁海毅 通讯员 王丹妮)(腾冲市滇滩镇 猴桥镇供图)

【纠错】 [责任编辑: 范芳钰]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134813103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