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创卫工作开展以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区市政道路得到全面改善,大街小巷得到美化绿化亮化,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县城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环境和卫生文明程度得到提升。
“白族元素”接地气受欢迎
唱响白族调,爱卫知识传乡间。剑川县结合剑川白族群众生活中普遍使用白语交流,善于用白曲表达心声、纾解情志的实际,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白曲和歌舞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编写了白族山花词《爱国卫生就是好》《爱国卫生永记心》、白曲弹唱《控烟戒烟身体好》、白族健身操《阿勒勒》及小品、白剧等,由县白曲宣讲团到8个乡镇开展巡回宣讲,录制成视频资料,利用电视、广播、乡村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传播到千家万户,提高群众对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的知晓率。
宣讲活动现场(2020年11月12日摄)。吴剑熔 摄
剑川县按人员密集程度和人流量大小合理布局建设洗手设施,方便群众使用;融入白族石雕元素彰显特色,结合古城古镇、传统村落、特色村寨和美丽县城建设,从选材和元素设计上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将白族原乡、书香古镇等元素融入到洗手台(池)中;结合剑川特色编制《剑川县公共洗手设施建设指南》并在县内推广,同时根据环境、地段融入不同元素;功能齐全,已建设好的洗手设施全部配置洗手液、纸巾、干手器、消毒液等,倡导“勤洗手、讲卫生”,营造文明健康氛围,并在剑川古城、沙溪古镇、木雕艺术小镇建设12座智慧旅游公厕,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原则,融入白族传统建筑元素,对旅游公厕进行提升改造。公厕全部接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可以在“游云南”APP上“找厕所”,增加“导屏如厕、蹲位指示”功能。
剑川县金华镇文华村环境整治(2021年10月2日)。吴剑熔 摄
便民为民夯基础重管理
为夯实基础设施,提升县城形象,剑川县拆除各类私搭乱建建筑,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在县城建成区现有1个垃圾中转站的基础上,再新建1个垃圾中转站,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提升县城建成区垃圾收集转运的能力;生活垃圾由华新水泥(剑川)有限公司水泥窑热处理系统协同处置,做到日产日清;加快剑川县城雨污分流地下管廊建设,实现生活污水到户收集,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
剑川美景(2021年3月26日摄)。吴剑熔 摄
此外,剑川县充分发挥剑川妇女“当家姆”的独特优势,向家人、邻里、亲友宣传社会公德、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卫生习惯,充分发挥“一带多”巾帼示范带头作用,担当实践主力军,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整治、爱国卫生知识宣传等实践活动,整治“十乱”“五堆”现象,争做文明健康人;开展卫生评比,形成监督管理,充分利用剑川白族群众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打扫房前屋后卫生的习俗,调动群众积极性,采取村(社区)、网格化单位经常性对辖区群众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打分,群众可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充分发挥老党员、离退休干部余热,组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常态化对村内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群众落实“门前三包”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群众损坏公物、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抓细抓小全覆盖去死角
针对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整治难的实际,剑川县在“立制度、强管理、勤检查”上下功夫,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详细划分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各网格员责任区域,实行县领导挂包,县级部门、乡镇村、社区干部分片负责的“三网三责三同”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出动、部门联动的日常清扫保洁制度。严格落实住户、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签订责任书,明确内容和标准,制定管理和奖惩办法;充分运用“爱卫钉”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日常监管,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整改,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对存在卫生死角和卫生整治重难点区域,通过聘请监督员,加强检查频次和安装摄像头,用科技手段监管,及时曝光制止不文明行为,以检查促整洁。
宣讲活动现场(2021年10月2日)。吴剑熔 摄
同时,剑川县采取政府统筹、部门发动、业主参与的方式,解决老旧小区配套设施陈旧老化、管理不到位、环境卫生差等问题,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县城19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节点增绿补绿,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明确部门责任,由住建部门、集资房主责单位、社区牵头,采取单位包小区,干部职工挂业主的方式,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干部职工定期开展“敲门行动”,提高群众健康卫生意识。成立业主委员会,制定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小区业主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平时由业主委员会开展常态化卫生巡查,同时发动小区业主“值班式”轮流清扫、保洁,形成共同监督、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新局面。(完)(吴剑熔 杨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