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原创 政务 旅游 州市 教育健康 社会 图片 经济 服务 云南故事 云南青年说风味云南融媒报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滇投担当”

2021年10月26日 18:19:16 来源: 昆明日报

宋绍华摄

记者赵伟摄

王正鹏摄

昆明滇投公司供图

  滇池是云南省第一大湖泊,也是昆明的城市景观基础、主要观光生态区。而滇池湖滨湿地,则是滇池水体保护的最后一道生态防线,不仅能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还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经过10余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今,滇池湖滨已经建起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总面积达6.29万亩的闭合生态带,展现着滇池的勃勃生机。COP15召开期间,各国宾客齐聚滇池边,感受昆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滇池之美。

  南滇池国家湿地、王家堆湿地、斗南湿地、王官湿地……6.29万亩的滇池湖滨湿地中,有近8000亩湿地由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滇投公司”)投资、建设、管理。多年来,这些湿地不仅为滇池构建了湖滨生态绿色屏障,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亲近自然的空间,还成了动植物繁衍、栖息的“天堂”,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滇投担当”。

  王家堆湿地 草海环湖生态屏障

  2020年底,位于滇池草海畔、占地590亩的王家堆湿地建成投用。

  王家堆湿地位于西山区高峣立交东侧,昆明市第十三水质净化厂南侧,东南滨临草海前置库。湿地分为水质净化区、生态保育区、湿地体验区及服务管理区。王家堆湿地功能严格定位为滇池湖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带,在设计、建设时昆明滇投公司尽量避免景观化和公园化,通过塘库系统实现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修复水陆交错带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构建滇池生物栖息地三大功能。

  走在王家堆湿地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池塘,无论是池塘中还是池塘边,都种植了大量错落有致的植物。王家堆湿地以湖滨生境类型多样性为基础,注重区域位置、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以“碧鸡秋色”为主色调,构建层次鲜明、季节变化的自然湖滨生态景观。湿地内种植有乔木42个品种3700余株,主要品种有云南红豆杉、冬樱花、四照花、蓝花楹、水杉、落羽杉、枫香、滇杨、云南樱桃、滇朴、滇柳、复羽叶栾树、紫薇、银杏等;种植灌木21个品种,共1.4万余平方米,主要品种有叶子花、南天竹、金森女贞、红叶石楠、毛鹃、茶梅、火棘、云南黄馨、花叶蔓长春等;种植地被31个品种,约4.3万平方米,主要品种有百日草、硫磺菊、波斯菊、花叶芒、大花金鸡菊、苔草、白茅、石竹、大花萱草、二月兰、紫花苜蓿、马鞭草、粉黛乱子草等;种植水生及沉水植物19个品种,约13万平方米,主要品种有香蒲、灯芯草、花叶芦竹、旱伞草、千屈菜、水生美人蕉、梭鱼草、鸢尾、再力花、睡莲、燕子花、苦草、刺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形成了层次不同的生态植物群落。

  建成10个月来,湿地内的动植物保育区已出现了红嘴鸥、赤膀鸭、白骨顶、黑水鸡、苍鹭、白鹭等水鸟,以及普通翠鸟、戴胜、白鹊鸰、黄臀鸭、棕背伯劳、噪大苇营等多种林鸟。

  “建设王家堆湿地的目的主要是恢复草海环湖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地修复湖泊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构建湖泊鱼类、鸟类、底栖动物等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保育区,所以王家堆湿地对湖泊敞开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昆明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影响,王家堆湿地暂不开放。

  占地面积:590亩

  建成时间:2020年底

  湿地生物:

  乔木42个品种

  灌木21个品种

  地被31个品种

  水生及沉水植物19个品种 开放类型:暂不开放

  南滇池国家湿地 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

  昆明滇投公司建设管理的南滇池国家湿地位于滇池南岸,是滇池湖滨面积最大的湿地,规划面积约5400亩,是海埂公园的十多倍。南滇池国家湿地东至大湾山项目边界,西至中河,南至环湖南路,北至滇池,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面积约1500亩,二期规划面积约3850亩。

  南滇池国家湿地一期项目主要包含湿地恢复工程、湿地净化工程、湿地保护管理工程、湿地科研监测与宣教工程等,于2015年11月完成建设。湿地分为生态恢复区、合理利用区,按照自然湿地的管理模式,只进行简单的水面保洁及小部分枯枝修剪处理,主游路两侧的绿化带管护及5个停靠站的绿化管护,其余部分不做过多干预,以保护鸟类、鱼类、水生植物和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充分体现了“人为干预最小化,生态效应最大化”的原则。

  置身于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的千亩湿地中,可以感受到湖水的清澈透亮,小河蜿蜒曲折,似乎给整个湿地公园披上一条轻柔的纱巾。树木高矮参差,阳光在地面洒下斑驳树影,被微风抚得婆娑多姿。绿色间点缀着火把果的透红、马蹄莲的洁白,多达226种各类植物无不让人流连忘返,部分水域还出现了被誉为“清流精灵”的海菜花。遍布湿地的人工栈桥,方便游客漫步、观赏湿地风光。

  自建成以来,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区域内共监测记录鱼类26种,分属5目12科25属。其中鲤形目物种数最多,达14种,此外还有鲑形目、鲶形目、鲈形目、合鳃目、针颌鱼目、鳉形目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湿地内监测到的鲇、粘皮鯔虾虎鱼都是滇池新记录种;池沼公鱼、黄颡鱼也是近年在滇池形成渔业种群的新记录物种。

  更值得欣喜的是,原本已经消失不见或数量稀少的鸟类、蛙类也在南滇池国家湿地内“安家落户”。至2020年,南滇池国家湿地内共监测记录鸟类150种,分属15目36科150种。钳嘴鹳、黑天鹅、彩鹮、白眉田鸡、白眉鸭、红胸秋沙鸭、大沙锥、蚁鴷、灰头椋鸟、黑领椋鸟、灰头鹀等10余种珍稀鸟类陆续出现在湿地里,夜晚走在湿地中可听见声声蛙鸣,重拾儿时田园记忆。

  建成6年来,南滇池国家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成效不仅获得了昆明市民和外地游客高度认可,也成为COP15生物多样性展示的重要窗口及平台。2018年,南滇池国家湿地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改善或营建类杰出奖”。2019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占地面积:5400亩

  建成时间:2015年11月

  湿地生物:

  植物226种

  鱼类26种

  鸟类150种

  开放类型:开放

  王官湿地 彰显生态湿地“国际范”

  王官湿地位于官渡区滇池东岸环湖东路至滇池岸线之间的湖滨区域,北起广谱大沟,南与呈贡斗南湿地相接,占地面积715亩,湖岸线长3.86公里,于2015年12月建成开放。

  王官湿地的独特之处在于,湿地北侧建设了一块占地460亩的生态保育区,利用自然调节和净化能力来实现湿地系统的健康运行,不向公众开放。此外,有1.3公里的岸线被恢复成自然滩涂,有效提高水体交换和滇池水体的自净能力。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干预,强化了生态修复。

  湿地内种植乔木19个品种,灌木植物9个品种,水生植物31个品种。2020年,王官湿地内水体新生沉水植物苦草约100平方米;沉水植物约40000平方米,包括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菹草、纤细茨藻、篦齿眼子菜、轮叶黑藻、龙须眼子菜、竹叶眼子菜等。

  走进王官湿地,薰衣草花开满地,芦苇水草郁郁葱葱,湿地碧波荡漾,倚在湿地的景观视廊围栏上,能完整地欣赏滇池和西山睡美人的景观。从环湖东路放眼望去,海天一线,水倒映着云,云衬托着水,水里鱼虾成群,天然湖泊栈道伸向滇池,尽显生态湿地“国际范”。

  占地面积:715亩

  建成时间:2015年12月

  湿地生物:

  乔木19个品种

  灌木9个品种

  水生及沉水植物31个品种

  开放类型:部分开放

  斗南湿地 天然生态氧吧

  斗南湿地位于滇池东岸与环湖东路之间的湖滨带,北临广普大沟,南临呈贡新城码头,西临滇池东岸,东临环湖东路。湿地占地约1064亩,其中一期工程占地641亩,2015年12月建成开放;二期工程今年已完工,新建湿地423亩,并对一期湿地进行提升改造,实现了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斗南湿地使原来的蔬菜、花卉大棚实现了华丽转身。建设中,昆明滇投公司结合呈贡发展机遇、发挥毗邻斗南花卉市场的资源优势,巧用植物搭配营造多样景观,种植了云南樟、四季桂、四照花、水杉、蓝花楹、枫香、滇杨、黄连木、滇朴、滇柳、复羽叶栾树、紫薇、银杏、喜树等34个乔木品种,红花檵木、南天竹、大白杜鹃、菱叶绣线菊、棣棠、溲疏、火棘、花叶美人蕉、八仙花等13个灌木品种,白花三叶草、西南鸢尾、紫花鼠尾草、紫花苜蓿、马鞭草、秋英(波斯菊)等10个地被品种,以及紫芋、香蒲、灯芯草、花叶芦竹、旱伞草、再力花、水生美人蕉、睡莲、鸢尾、金鱼藻、苦草、荷花、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25个水生及沉水植物品种。沿着柳堤漫步,浪声滔滔,柳绦飘飘,吹着凉爽的湖风,分外惬意。

  值得一提的是,斗南湿地划出了部分生态岛,只对岸线进行管护清理,保护鸟类、鱼类、水生植物和其他动物的生存环境,重点突出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功能,结合绿化管护要求和标准进行收割打捞,在合理利用区设置相应服务功能。2018年,斗南湿地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雨洪管理奖”。

  占地面积:1064亩

  建成时间:2015年12月

  湿地生物:

  乔木34个品种

  灌木13个品种

  地被10个品种

  水生及沉水植物25个品种

  开放类型:开放

  未来,昆明滇投公司将加强湿地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河道、湿地与湖体水系连通,改善湖滨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湿地运营管理制度,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湿地的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科普教育等功能,实现湖滨自然化、堤岸生态化的湖滨湿地目标。同时,将利用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加大湿地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采用多种方式为公众普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记者 孙潇)

[责任编辑: 李娜 ]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