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囡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西南部,全村有村民1543户7548人,机动车2559辆。驾驶报废注销摩托车、无证驾驶、摊贩占道经营等是嘎囡村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做好这个边境乡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2021年,景洪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以下简称“景洪交警大队”)抓住当地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的机遇,以改善农村交通秩序、强化宣传教育、综合排查整治为抓手,积极探索具有边境农村特色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之路。
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资料图)。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 供图
强管理,健全事故防控网络
自2021年开展“交通安全文明村”创建以来,景洪交警大队联合勐龙镇党委政府,聚焦党建特色工作法,启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并主动协调争取镇党委、村委支持配合开展创建活动。
景洪交警大队东风中队中队长王俊国说:“为了让交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我们积极组织召开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全力促成交通安全村规民约的建立和完善。”创建过程中,东风中队以“压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维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建立并形成层层落实、逐级负责的村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网络。
为了解决交通管理工作中人手紧张的问题,东风中队充分发挥边境交警中队和农村组织力量,整合农村“两站两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等,扩大专职、兼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员、管理员队伍,使农村道路交通管理人员大幅度增加,并通过每月一次交通安全教育学习制度,提升队伍交通管理能力素养。
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资料图)。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 供图
期间,东风中队党员民辅警组成执法小分队,采取“入户摸排+挂图作战”“合成作战+联勤联动”“固定巡逻+严厉查处”“宣传引导+营造氛围”“执法规范+考核通报”的“五+”举措,对边境村寨较为突出的走私、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车辆无牌无证等问题进行重点打击整治,为嘎囡村构筑了严密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控网。
针对辖区群众沿路摆摊影响交通安全这一“顽疾”,景洪交警大队联合村委会、景洪农场社区管理委员会在赶集高峰时段“见警力鸣警笛”,平峰时段联合相关部门接力管控,并通过加装禁令标志标牌、村干部“打招呼”、村民相互监督等措施,对摆摊村民进行劝导,引导摊主将摊位摆放到规范的市场内部,并对过往车辆随意停车、随地装卸货物等交通乱象进行严厉整治。目前,辖区马路市场的交通乱象得到极大改善。
强服务,让便民措施走深走实
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王俊国介绍,基于嘎囡村辖区道路岔口多、盲区多,夜间光线暗,车速过快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东风中队前期通过摸排掌握了交通安全管理的死角和盲区,整改主干道路5公里,有针对性地增添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包括安装凸面镜、减速带、警示灯及警示标识标牌、摆放隔离沙桶等,同时加大日常巡逻力度,做好道路交通事故防范。
嘎囡村整改后的路面(资料图)。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 供图
“嘎囡村登记的机动车中,摩托车有1656辆,占了机动车总数一半以上。”王俊国说,因出行方便,嘎囡村骑摩托车的村民多,但村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车辆未挂牌、无证驾驶、不戴安全头盔、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突出。为此,东风中队一手抓整治,严查严处涉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一手强服务,针对辖区村民考证、检车往返路程远、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高等问题,开展摩托车“送考下乡”“送检下乡”服务,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在家门口就能办证、检车的便民举措,有效提高村民的持证率、上牌率。
清理摩托车(资料图)。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 供图
自开展“交通安全文明村”创建以来,东风中队开展的“送考下乡”惠及村民198人,开展的“送检下乡”(移动检测线)活动,帮助村民办理摩托车检验400余辆。
强宣传,让交通安全深入人心
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如何才能让村民记得住、记得牢?“宣传方式和内容一定要接地气。”王俊国说,东风中队严格落实“打招呼”制度,遇风俗节日等活动,提前通过口头告知或发放纸质宣传资料的方式,向村民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及文明交通知识,并签订交通安全村规民约和交通安全责任书。“口头告知,把交通安全责任明确到个人,让‘要我遵守交规’意识转变为‘我要遵守交规’。”
宣传活动有互动,村民对宣传的内容印象才深刻。在各级公安交管部门举行的“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巡回宣讲活动中,宣讲员通过饮酒、服用藿香正气水、吃蛋黄派后进行酒精测试及你问我答等互动的方式,让村民们在“你来我往”的参与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交通安全知识;通过讲解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交通安全事故案例,认真剖析事故发生原因,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吸取事故教训,规范自身驾驶行为。
近三年来,嘎囡村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村民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了,不少村民还积极参加交通安全宣传劝导活动,带动身边人做文明出行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