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超级大乐透
  • 超级大乐透

兰坪县做好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

2022年09月26日 11:50:46 | 来源:云南日报

澜沧江黄登水电站

段付唐山羊饲养场

兰坪县县城北区安置点

综合农贸市场

  澜沧江黄登、大华桥、苗尾3个水电站开发,涉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4个乡镇、1741户7630人搬迁安置。兰坪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记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联系服务群众优势,在支持和服务国家建设中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要千方百计把移民的事情办好,宁可移民干部多吃苦、多受累,也绝不能亏待广大移民群众。在移民群众搬迁工作中,移民工作者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处处为移民群众着想,做细、做实每一件事,让搬迁群众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

  用心用情勇担当

  兰坪县地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素有“三江之门”的美誉。境内森林茂盛,矿产丰富,铅锌矿储量达1429万吨,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中国的“绿色锌都”。全县国土总面积4371.2平方公里,下辖4乡4镇108个村委会195874人。境内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等14个民族,是中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黄登、大华桥、苗尾3个水电站地处澜沧江大峡谷险要地段,移民群众世代居住在深山峡谷里,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村落分散,语言不通,信号不通,道路不畅。为了做通群众搬迁思想工作,水电移民工作者往往一进山就是七八天。由于群众居住分散,有时为了做一家人的工作,要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谷深路窄,返回已是深夜,夜间雾大还容易迷路。为了说服群众搬迁,移民干部和群众认亲戚、打亲家,帮助他们解决孩子就学、老人就医、家庭就业等各种难题,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工作当使命。

  “移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移民干部搬迁服务态度的尺子;移民群众的自信度,是考量移民干部后扶产业建设的标准。在责任和使命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咬紧牙关,顶住压力,无条件干好。”兰坪县搬迁安置服务中心主任和海鹏说。为了让移民群众选到一块满意的建房地块,移民干部带领群众从山头选到山脚,从城南选到城北,规划方案往往要修改七八次,直到群众真正满意才最终确定。在搬家过程中,移民干部帮助群众抬柜子、收床铺、背粮食、赶牛羊,用细致入微、关心体贴的行动打动了移民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政府形象。

  如今,兰坪县境内的3座水电站均已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为422万千瓦(黄登190万千瓦、大华桥92万千瓦、苗尾140万千瓦),水电站建设中复建跨江大桥11座,大桥连接两岸道路共87公里。自2009年华能进驻兰坪开发水电以来,累计缴纳税款15.09亿元,占兰坪同期税款总量的18.09%,为兰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移民群众搬迁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环都要确保做实、做好。移民工作有干不完的事,说不尽的苦,撑不住的累,但是再苦再累也得咬紧牙关干下去。”兰坪县搬迁安置服务中心副主任和会泽深有感触地说。

  安居乐业奔小康

  7600余人搬迁安置后,最棘手的是“能致富”的问题。

  由于采矿历史悠久,兰坪县很多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种植业承载力有限,后扶产业规模性种植基本难以实现。全县耕地保有量35535.62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940.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数量较小,人地矛盾突出,发展后扶产业土地空间狭窄。

  “当时,看着那么多移民群众无地可耕、无事可做,我的心里在冒汗,移民群众的心里在发慌。”和海鹏说,“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总得想办法让群众吃下‘定心丸’,走上致富路。”

  在困难面前,兰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就后扶产业建设问题深入调研。省搬迁安置办给予大力支持,从政策层面到市场空间,从项目资金到管理运营,都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最终决定,后扶产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创新开展,从农村到城市,以城市带农村,实现两手抓、两手硬。

  在农村,后扶产业重点投入在养殖、种植、乡村旅游和基础设施上,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培植“金山银山”,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兰坪县营盘镇小桥村村民段付唐是澜沧江畔的“新时代移民”,他在碧罗雪山上饲养牛羊,在深山峡谷中种养兰花、名贵中草药,在雪山之巅发抖音、当主播带货,把山里的特产、药材卖到全国各地。段付唐说,为了支持国家建设,他家曾两次搬迁,从澜沧江大峡谷底搬到碧罗雪山脚。凭借雪山优势牧场资源,在县、乡搬迁安置部门的帮助下,他带领乡亲们投资200余万元,成立了山羊养殖合作社。目前,养殖本地黄山羊400只、绵羊200只。他每年分出80只羊羔给其他社员饲养,母羊归自己所有,新发展的山羊归社员所有。同时,段付唐还在深山里种植了100多亩滇重楼、30亩石斛、1000丛兰花。有了本地特色产品,段付唐自己当主播,把山羊、药材、兰花通过电商销售出去,自己也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仅兰花一项,他就销售了70多万元。当谈及搬迁后的移民生活时,段付唐充满感恩。

  山不坝村安置点村民蔡优文一家8口人,搬迁前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木楞房里。小时候他们兄弟6人只能睡地铺,3个人盖一床被子,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蔡优文说,自己曾经到广东打工,一走就是16年,但还是没有挣到什么钱。兄弟几个成家后依然住在木楞房子里,过着贫穷落后的日子。直到搬迁后,一家人终于走出大山,住进了洋房。医院、学校就在家门口,再也不用为就医难、上学难犯愁了。

  县城北部翠屏社区安置点村民赵丽营回想起搬迁前后生活的变化感慨万千。他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从澜沧江悬崖上搬迁到城市里来,更没有想到自己下半生住进了楼房。一代人搬迁改变几代人的命运,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他坦言,现在搬迁到城市,虽然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融入城市生活,但是想到未来,想到后辈子孙,想到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即使再难也充满信心和希望,干劲越来越大了。

  后扶创新敢为先

  在城市,后扶产业走城市综合体运营和市场化发展路子,让移民群众后扶产业与城市发展接轨,实现移民后扶资金保值、增值最大化。

  在兰坪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县搬迁安置服务中心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以对移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抓好后扶产业,充分使用好移民群众的每一分产业资金,计划购置县城北区移民商业综合体、移民综合商铺、移民综合农贸市场,大胆尝试和创新了移民后扶产业模式。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9号)及《关于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2978号)等文件精神,在县政府授权下,组建了兰坪县水利水电移民产业投资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兰坪县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公司全资子公司,独立投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县城北区移民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主楼共4层;附楼12间商铺800余平方米;院子设计停车位25个;整个综合体占地10余亩。综合体地处永昌社区,周边常住人口2万余人,属于商业旺地。目前,商业综合体已委托县国投公司运营,签订了15年的委托运营合同。

  移民综合商铺位于县城“两馆一剧院”综合体附一楼,这里是县城中心,周边有学校、大型商场及商住区,日均人流量上万人次。移民综合商铺共15间,面积4112平方米。

  移民综合农贸市场是兰坪县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也是最热闹的农贸市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达6000人次。

  据悉,3个移民产业项目正常运营后,全县7600多名水电移民年人均可分红1000元,实现政府为移民搭台,企业为移民打工,移民为自己当老板。

  以人为本好模式

  兰坪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高位推动,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探索搬迁安置工作新模式,推动全县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领导机制创新上,兰坪县坚持高位推动,协调联动。全县一盘棋推动搬迁安置工作。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建立了州、县、乡(镇)三级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确保搬迁安置工作顺利推进。同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建房模式创新上,坚持以人为本,组团建房。他们严格遵循政策标准不动摇,群众利益不动摇,实事求是搬迁安置移民群众,探索出“自行安置、组团建房”的“兰坪模式”。

  在后扶产业创新上,坚持融入城市,多元发展。为最大限度增加移民收入,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家园美丽化、资金资产化的后扶工作模式。全力组织实施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大力改善移民群众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在信访机制创新上,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信访工作相关要求,积极开展移民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活动,深入一线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妥善处理移民来信来访,定期开展形势分析研判,全县未出现恶性上访、缠访闹访等群体性事件。

  “水电工程造福国家,造福社会。我们的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背井离乡搬迁安置,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后扶产业是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的依托和希望,我们将竭尽全力做大做强移民产业,带领移民心向党、奔小康。”兰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胜兵说。(记者 姜定才 通讯员 王华春 陈旭)

【纠错】 [责任编辑: 邵维岑 念新洪]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3015131066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