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超级大乐透
  • 超级大乐透

与人物并肩|云南农信:携手同行,为有梦之人撑伞

2022年08月12日 19:49:52 | 来源:新华网

  盛夏时节,阳光照在昆明市晋宁区的鲜花大棚上,微风携来一阵清幽花香;阳光照在昆明市盘龙区的一处山庄内,微风携来醇厚肉香;阳光照在昆明市官渡区的一家小吃店前,微风携来淡淡面香。

  随着香气飘远,视线愈加明晰。于是,清楚地看见藏在香气背后的三个人,他们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他们从事着不同职业,却都各有一番作为。而在他们的奋斗故事中,都能看到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云南农信社”)的身影。

  近年来,云南农信社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着力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高站位,积极实施金融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社区金融、绿色金融,以金融“活水”浇灌绿色产业,培植中小企业,助力当地走出乡村振兴之路,走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朵鲜花,绽放在产业致富路

  “晋宁花发不须催,百般红紫斗芳菲。”走进昆明市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的车间内,一条红色横幅格外醒目。这是晋宁鲜花的底气,也是张良的底气。

张良在花卉种植大棚内查看鲜花长势(7月1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1981年出生的张良,通过近20年的钻研与奋斗,从一个不怎么懂花的“小白”,成长为鲜花种植领域的青年创业致富典型人物。

  创业初期,张良乐于钻研,勤于思考,他种出的花品质上乘,拉去花卉市场售卖总能讨个好价钱,很快就受到了许多公司的青睐,后来他顺理成章当上了鲜花经纪人。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依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干脆,张良在2010年底成立了合作社,周边的农户纷纷主动加入。合作社的成立,最大程度保证了鲜花的品质及产量。目前,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全国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还形成了以“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员+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合作社拥有社员163户,带动周边乡镇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

  大概在2012年,张良计划建设分拣车间,但现实的资金难题摆在他面前。“那时候还缺着几百万元,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两难之时,张良突然想起曾经被他“拒绝过好意”的一个人。

  “更早的时候,云南农信社晋宁联社的一位主任,就主动来合作社问过我要不要贷款,我当时一口就给拒绝了,告诉他不需要。”说起这段往事,这个朴实的彝家汉子尴尬地笑了,“当时不懂,就只想着‘种点花,赚点钱’就行了。”

  后来,张良联系当时的这位主任,向他讲明自己的困难。令张良没想到的是,得知情况后,云南农信社晋宁联社的工作人员迅速到合作社了解情况,在看过公司的流水情况后,便同意贷给张良200万元。

  200万元,如今对张良来说算不上什么大钱,但在当时却意义非凡。张良说,如果没有这200万元,车间都不知道何时能建成。

  有了这200万元后,张良的拳脚更加放开,通过农信社贷款与鲜花销售收益相配合的方式,不断更新各类设施,不断精进种植技术,把鲜花卖向更多地方。“那时候,兜里有100块绝不敢做200块的事,有了这次贷款成功的经历后,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采访当天,在车间门口,几百个写着“乌市”、装满鲜花的箱子,被工人放入大货车中。张良介绍说,这些花都是乌鲁木齐的一位老客户订购的鲜花,疫情发生以来,着力打开国内市场,鲜花最远卖到了乌鲁木齐、内蒙古等地。“我们把祖国西南边陲的鲜花运往另个边陲城市,从南到北,从西到东。”

  张良的鲜花生意越来越红火,张良本人也在进步。如今的张良不仅是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昆明市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和晋宁区人大代表,云南省及昆明市科技特派员。多年间,张良也因“花”获得诸多荣誉,2017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其“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9年度2020年度,云南省总工会授予其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典型;202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20年,合作社计划开发项目,该项目不但会为合作社的社员带来更丰厚的收益,还将为打造晋宁鲜花品牌再注新动能。张良说:“那时候,我们再次遇到了资金缺口难题。如果资金周转不了,前期就白干了。而且这两年花价不错,抓紧建设好的话,各位社员一定能赚不少钱。”

云南农信社工作人员走访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7月1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这次,云南农信社贷给合作社500万元,再次解决了燃眉之急。“如果没这笔贷款,合作社的发展都要受到影响。解决以后,我们就能继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说起这件事,张良似乎在讲述老朋友伸出援手的故事一般,语气淡然,神情清爽。

  10年前的200万元,10年后的500万元。对张良来说,分量相当,都是云南农信社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同时,又承载了不同的意义,一份是新朋友的“见面礼”,一份是老朋友的“援助”。

  近年来,作为农村金融的排头兵、主力军,云南农信社晋宁联社紧扣本地产业发展规划,以党建引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全力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金融助力花卉产业绿色高效生产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把促进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业务发展着力点,不断发挥自身品牌和队伍优势,持续向服务实体经济发力,让农信活水浇灌的幸福之花开遍美丽晋宁。

  时至今日,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鲜花,是国内外客户心中的“宝贝”,几乎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今,合作社每年收益可达3000万元。对张良来说,成立合作社以后,“11年,就有11种变化。”

  对社员来说亦是如此:社员李大哥在合作社里学会了经营管理,变成产业工人,买了新房和轿车;社员邓大姐在合作社里更新了种植技术,销路得到保证,再也不用一家人顶着大太阳开着三轮车,到鲜花交易市场接受忐忑的浮动花价。

  看着社员们日子越来越好,张良倍感欣慰,也充满感激。张良心里明白,除了全体社员的努力,“农信社对我们整个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辆货车,开往充满希望的山庄

  今年40岁的李春华,是地道的昆明市盘龙区双龙乡人,打小便生活在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山村里。20年前的他,从未想过自己可以过上现如今的生活,以为自己要一生挥舞锄头,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李春华在工作中(7月1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自李春华记事起,家里就靠种地维生,日子过得很是清苦。成年的李春华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每到收获的季节,就跟家人一同驾着马车,载着沉甸甸的蔬菜进城售卖。路途遥远,星月作伴。“每次能运输的菜量很有限,菜品质量也受影响,卖出的价格都挺低。”李春华回忆道。

  面对这样的境况,李春华极力想做出改变,却无处下手。就在这时,他得知,云南农信社推出惠民贷款,他知道改变的机会来了。

  2004年,李春华提交相关材料后,从云南农信社贷出3000元,再加上手头积蓄和东拼西凑的钱,他买了一辆小货车,搞起了蔬菜运输。在李春华的记忆里,开上小货车的那天,天气都格外好。那匹拉菜的老马“下岗”,李春华的父母也正式“退休”。“3000元,现在看来不算钱了,可那时候太关键了!”

  转眼4年已过,李春华的运输生意做得不错。天生爱拼敢闯的李春华看到别人搞建材运输生意回报高,就动了心。2008年左右,李春华换了一辆核载4.5吨的大货车,做起建材运输生意。

  “后来,我又觉得这辆车小了,就找云南农信社贷款,换了个更大的!”李春华笑着说,通过农信社贷款20万元后,他拥有了一辆核载17.5吨的大货车。用李春华的话说,“这可是辆8个轮子跑的车。”这辆车让李春华一家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李春华一天可以赚到两三千块。

  有勇气和梦想的人,从不因当下而满足。2011年,他将这辆大货车卖掉,做起工程机械生意,“前期需要购入大量工程机械,但是到处凑也凑不齐。”这时,李春华又想到了云南农信社,像前几次一样,农信社爽快地贷给了他20万元,为李春华解决了难题。

  不久之后,李春华想再做点更有价值的事——不只是赚钱,还要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赚钱。

  2020年,李春华开始筹备在当地开办山庄的事宜。他想通过利用闲置土地,开办一家集餐住会议、民宿体验、户外烧烤、拓展团建、亲子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庄,吸引昆明市区及周边的顾客,把家乡的好山好水推介出去,让更多父老乡亲能享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福利。

  在筹备山庄的过程中,通过云南农信社的授信,李春华又得到一笔20万元的贷款,“这笔钱我可以边用边还,非常方便,山庄能成功开办,离不开这笔贷款的支持。”

云南农信社工作人员走访青竹村生态农庄(7月1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不只是李春华,在当地还有许多村民通过农信社的惠民服务,享受到更好的生活。近年来,云南农信社有效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践行着服务“三农”主力军使命。

  据了解,为落实服务“三农”和“大零售大普惠”发展格局,推进盘龙联社“零售银行”转型工作,进一步加强盘龙联社与目标客群及客户合作关系,更好贴息客户,盘龙联社上线了碧湾系统,农户贷款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对目标客群在线申请在线授信相关功能,减少了客户资料准备、传递的成本和时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盘龙联社共为社区居民建档10325户,农户建档1203户,合计建档11528户,授信户数2013户;截至2022年6月30日,双龙信用社为辖内农户累计建档2346户,金额8998万元;为441位农户提供农户贷款,贷款金额6204万元,余额4905万元。

  如今,李春华经营的山庄规模越来越大。山庄有120人标准住宿,300人、150人、70人、50人不等带LED或投影多功能会议室多个。

  周边不少村民也选择到山庄上班,既解决了外出务工照料家人难的问题,又能每月收到固定的工资。“从家里来上班只需要走5分钟,能来工作我很开心,我有属于自己的收入了,每个月有三千块呢!”30岁的李梅高兴地说,以前她只能在家喂猪、带孩子,现在她赚到钱了,可以给孩子买喜欢的玩具和衣服,“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接下来,李春华想更新山庄的设施,拓展山庄的经营范围,为更多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有需要时,我还会向云南农信社申请贷款。在这些年的‘一贷一还’里,我与农信社互相信任,共同成长。”李春华感慨道。

  一块粑粑,揉出云南人的乡愁滋味

  “来来来!都尝一尝!每个人都有!见者有份!”昆明市官渡区眼镜粑粑店店主杨武步伐轻快地穿梭在排队的人群里,向众人分享新鲜出炉的粑粑。这是多年开店养成的习惯,每隔个把小时,杨武都会这样出来分享一次。

杨武在工作中(7月1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01年,官渡古镇恢复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启动,很多老昆明人回到这里寻味过往。杨武发现很多老昆明人对官渡粑粑念念不忘,于是找到了在官渡古镇茶馆里讲评书的太老师。经过太老师和他家人的指点,2003年,杨武开始做起官渡粑粑。

  官渡粑粑的名气大,昆明很多地方都有售卖。为何杨武的眼镜粑粑生意格外好?杨武自己给出的答案是“我把所有的爱倾注于每一块粑粑里”。

  杨武是大理喜洲人,家中一直是做面粉加工生意的,小时候就帮着家里做事,对面粉有比较准确的认识,这让杨武对原材料有高要求,“不仅如此,比如我一定会选购优质的胡麻和花生来做馅料,即便成本会贵出2到3倍。”

  多年始终如一对品质的把控,让杨武得到各方认可。2016年6月,眼镜粑粑店门口挂上一块牌子,写着“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官渡区官渡粑粑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武”,这让杨武多了一份传承的责任。多年间,与顾客之间绵绵不绝的往来,又给杨武心头添了一份牵挂。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爱吃我做的这一口粑粑。”身材并不高大,戴着眼镜的杨武,说起自己的“客群庞大”,十分骄傲。

  杨武讲述,以前有位老先生身体不好在家卧病休息,却非常想吃眼镜粑粑。于是,老先生的儿子就从外地开车来,“他儿子6点半从家出发,到我这里要9点半,算上过路费和油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杨武感叹。

  “有一个学生从小就在我这里买粑粑吃,成绩好到北京去读书生活,但就是忘不了这个味道,经常托人来采购,或者我直接邮给他。一年买将近20次。”说到这里,杨武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温柔,看着他从孩童蜕变成优秀的大人,杨武感到幸福。

  这样的故事,杨武可以讲上一天一夜。眼镜粑粑,不只是一份面点,而是裹满了回忆的美食,“我知道,我做的粑粑里面,有种乡愁”。

  为了延续更多人心间的这份乡愁,这么多年来,杨武从未有一天关门休息过。这份坚守背后的辛苦,只有杨武自己和家人清楚。除了做好粑粑,杨武不愿再分精力为其他事烦忧。

云南农信社工作人员走访眼镜粑粑店(7月1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早的时候,我还要收顾客的现金,一是不卫生,二是算账也麻烦。”杨武介绍,当他在店内换用云南农信社收款码以后,生意做起来轻松很多,“信号更强,收款到账的速度特别快,在收钱这件事上少操了很多心。”

  “在大理老家的时候,我就用的农信社的储蓄卡,后来到昆明来继续使用,我家里人以及员工都用的农信社的储蓄卡。”杨武信任农信社,服务网点多、服务质量好,为他化解了很多后顾之忧,“我是农民出身,始终信任农信社。”

  杨武的体验,也是众多云南农信社客户的体验。

  官渡农合行不但推出减费让利政策,还在主要商圈设立金融服务点,把服务“柜台”搬到商户跟前,可以现场为个体户办卡、办理收单,现场收件、现场审核、现场打印码牌,商户立刻就能拿到扫码牌安装使用。

  同时,官渡农合行充分运用行内数据库,为“新市民”描绘群体画像,精准施策让利于“新市民”。在商户端,该行把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零售、居民服务、批发、餐饮、交通运输等几大行业重点纳入减费让利范围,今年上半年累计为1.77万户在昆经商做生意的小微业主、个体户减免收单结算手续费962万元。

  从无到有,从官渡到全国。在眼镜粑粑的成长之路上,杨武的创业故事中,云南农信社像沉默的老友,温柔地推着杨武向前走,静默地将眼镜粑粑中的乡愁滋味洒向生活在八方的云南人。

  未来,云南农信社将继续进行“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零售银行转型”探索,以收单业务场景建设为媒介和载体,主抓个体、小微、涉农商户主体,在深化“金融+场景”服务的同时,打造贴近民生的数字化、场景化的支付生态,持续提升线上场景的综合服务能力,让金融服务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完)(张玛睿)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东]
0100702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652065